在丈夫眼裡,莉拉依舊是一個工具人,她自以為的逃離仿佛成了個笑話。
作為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為了擺脫束縛,她乾脆捨棄安逸的生活,嫁給一個肉販子。
就像一隻飛蛾,在追尋光的同時,把自己也折磨得遍體鱗傷。
而另一邊,萊農最初的反抗有點自欺欺人的意味。
一邊對生活不甘,一邊又不停地妥協。
小莉拉曾說:「我要讀書,這樣就能寫書賺錢。」
於是萊農記住了這句話,寫書賺錢成為了她的人生目標,像是在追逐莉拉的影子。
到了後面,她通過莉拉看透了婚姻的本質。
在追逐莉拉的過程中,萊農逐漸完成了構建自我的過程。
第一季的主題是懵懂,第二季是抗爭,所有的主線幾乎是圍繞著莉拉進行的。
到了第三季,「小女孩」的女性意識開始覺醒,故事重心偏向了萊農。
她走出了小地方,上了大學,還出版了小說,家人為她感到自豪,社區的人也很尊敬她。
可實際上呢?大城市最不缺的就是有才華的年輕人。
因為她的書尺度有點大,有評論家就把她定性成了一個只會寫淫穢故事的人。
她被人罵蕩婦,弟弟斥責她讓家人蒙羞。
那些所謂的上流人士,從骨子裡看不起她,還企圖強行和她發生關係。
她以為,自己是不同的,至少是可以被看見的女性。
可當她嫁了一個體面的丈夫後,婆婆的一番話讓她知道,自己所奮鬥的一切在主流價值觀里一文不值。
她太渴望實現階層的躍升了,但是後來才發現,不過是從一個坑跳到另一個坑而已。
她依舊活在男性的桎梏下。
但是好在,她學會思辨了,從本質上反抗所謂的秩序。
當那個跟莉拉萊農都好過的男人說「莉拉有問題」時,萊農沒有附和或反駁,反而開始思考,憑什麼是「他」來說,女人為什麼要由男人來定義。
男人眼中的女人都是無腦且互扯頭花的,但莉拉和萊農不是。
確實,萊農嫉妒莉拉的聰明,不管學習還是戀愛,總是快她一步;
莉拉也嫉妒萊農的幸運,走出那不勒斯上大學、出版小說,都是她的夢想……
在這種暗暗較勁的關係中,她倆又彼此珍惜、互相支撐著成長。
莉拉甚至告訴萊農,一定要繼續上學,哪怕讓她來出錢。
這種直達人性深處的複雜,並不是一句「塑料姐妹花」可以詮釋的。
《我的天才女友》之所以被稱為神劇,是觀眾或多或少能在這兩位女性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
看著她們一步步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多少是有些觸動的。
這幾年,關於女性的社會新聞不斷地衝擊著我們的感官,也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女性的能量。
我想勇敢衝破束縛的第一步,就是重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跌跌撞撞中,慢慢發現自我。
或許做不到大S那麼瘋狂,但也請看到兩位天才女友的成長。
最後,祝所有女同胞節日快樂!
也祝所有真正關注性別平等、關注女性人權和為女性事業不懈努力的人,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