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俄烏前線僵局態勢其實已經十分明朗了。對抗幾方均不約而同地發出了要準備長期戰爭,也是一個明證。
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講,相比前線一個個村莊的反覆爭奪,真正可能導致局勢發生巨變的實則來源看不見硝煙的戰場:而這其中,俄烏雙方內部情況就將越發成為外界關注的重點。
一、澤連斯基再次改變口風,暗示烏克蘭明年3月將不會大選:但烏前總理則直言衝突結束後,人們會投票給除了澤連斯基以外的任何人
當地時間9月23日,澤連斯基訪問加拿大期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烏克蘭來看3月是否舉行大選問題,他這樣表示:
「烏克蘭目前無力舉行選舉,如果把錢花在組織選舉而不是軍事上,社會將不會理解或支持。」
顯然,這與之前8月底諸多正規媒體報道的「澤連斯基稱可以考慮大選」又有明顯的微妙變化。
與此同時,烏克蘭前總理阿扎羅夫在獲知此事後,則迅速在自己的Telegram帳號這樣評論:
「武裝衝突是澤連斯基保住權力的唯一途徑。從第一天到今天,衝突都對他都有利。請記住,在澤連斯基擔任總統期間,他的支持率逐年下降,經濟出現問題,當然還有可怕的腐敗醜聞。而一周後,他成了英雄。一年後,他建立了對媒體的控制並禁止異議。
但是,烏克蘭衝突結束後,「人們會投票給除了澤連斯基以外的任何人。」
顯然,即使軍事角度上,烏克蘭以及外界能夠理解特殊情況需要特事特辦。
但是,現實卻遠非這樣簡單。首先是俄羅斯過去18個月的動態並未表現出尋求全面控制烏克蘭的意圖,特別是烏克蘭中部和西部很多城市並未遭到什麼戰火波及,儘管偶爾會有零散的空襲。這導致許多觀察人士都認為烏克蘭前線和後方簡直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他們對於戰爭的理解和認知肯定也有不同。
更重要的是,現今畢竟不是二戰年代,人們普遍希望過上和平富足的日子。尤其是烏克蘭儘管身處富裕的歐洲,卻但只有它正在遭受戰火摧殘,這肯定讓很多烏克蘭人心理不是滋味,並且開戰之初,約四分之一的烏克蘭人逃往歐洲,以及三月底俄烏竟然還達成草簽協議,這些都表明:烏克蘭內部其實有一股強大的主張和談的力量。
再加上,烏克蘭深受美西價值觀的影響,許多烏克蘭人其實對於大選很可能是非常在意的,並將之視為民主的象徵。
此外,烏前總理阿扎羅夫對澤連斯基的評價也頗為扎心。說到底,不管外界怎麼吹捧,但是澤連斯基就任期間,在經濟發展、懲治腐敗等方面並沒有取得什麼建樹。開戰前,烏克蘭GDP在全歐洲墊底就是明證。
因此,倘若到了明年3月,烏克蘭果真沒有舉行大選,烏克蘭內部的凝聚力很可能將迎來嚴峻考驗。
當然,只要美國堅定支持烏克蘭當局,有理由相信,即使烏克蘭內部有不同聲音,也不足挑戰澤連斯基當局的威望。
那麼,美國真的會死保澤連斯基當局嗎?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