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不錯,資歷也不低,任誰都很難想像這樣的女孩會去做下海的工作,也難怪網友們一片譁然。
然而,這並不是寶塚歌劇團第一次鬧出這般下海醜聞了。
2010年,原寶塚歌劇團第93期娘役水瀨千秋,在MUTEKI上發表了一部下海作品。
不厚碼放不出來的
但在寶塚的強力公關水平下,水瀨千秋在此之後悄然消失,連Wiki都被刪得乾乾淨淨。
2014年,正值寶塚歌劇團成立一百周年,在這樣一個大喜的年份,SOD Star卻推出了一位名叫高冢玲奈的新人,而她正是原寶塚歌劇團的第96期娘役。
高冢玲奈也被當時的媒體曝出曾在寶塚歌劇團遭受霸凌,也就是著名的「96期生霸凌事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篇幅原因不再展開)
但寶塚歌劇團不僅沒有幫助受害者,反而助紂為虐,雖然最後高冢玲奈贏了官司,但仍然選擇了下海報復寶塚。
然而就在片子即將發售之際,寶塚再次發動了強大的公關能力,強制中止了片子的發售。
這樣看來,寶塚歌劇團的內部肯定有點問題,從一些不成文的規定,便可窺見一二,比如:有一個人沒帶雨傘,所有人不都能打傘。
後輩不能和前輩走在同一條道路上。
要提前對前輩大聲打招呼:
與前輩交談時要露出後輩的恭敬表情:
面對前輩的提問,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看到電車經過要行禮:
因為創始人小林一三曾是阪急電鐵董事長
洗完澡後,要把浴室打掃的一塵不染,一根毛髮都不能有:
天海佑希也在自傳《為了明日要吹來的風》中寫道:「音樂學校里每個房間都乾淨得閃閃發亮,衛生間乾淨得可以用臉來蹭。」
儘管在2020年廢除了一些不成文的規定,但寶塚百年來都受到這種風氣的薰陶,出現霸凌事件也不足為奇,學生們做學妹的時候唯唯諾諾,變成學姐之後再重拳出擊,名為管理,實則壓迫。
這麼小聲還想當演員?
上文中我們提到,寶塚歌劇團長盛不衰的最大原因是男役的存在,也就是說,男役才是寶塚歌劇團真正的核心,就連主演明星制度也是先有男役top,後才增設娘役top。而培養男役要比培養娘役漫長的多,因此男役top幾乎都是娘役top的上級生。
所以即使是完全由女性構成的劇團,在其制度的影響下看起來就像是男權社會的縮影。
寶塚最著名的改編劇目《凡爾賽玫瑰》,似乎也最能反映出寶塚的本質。
從小被當做男性培養的奧斯卡展現出對「軍人=男性」的肯定,並將「像男人」看作他人對自身的褒獎。
而作品中也不止一次出現了其他女性角色對男裝奧斯卡的崇拜與愛慕,就如同現實中的無數女性追捧著寶塚歌劇團的男役。
儘管《凡爾賽玫瑰》是打破傳統女性氣質的歷史性作品,但它依舊沒能打破傳統的性取向與社會性別的構建規則。
寶塚也是如此,它不斷塑造出一個又一個「奧斯卡」,卻始終受困於「男性」之上的規則中。經由寶塚改編的劇目,也都以男役為主角,圍繞著男役展開,娘役只有當配角的份。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向一位寶塚粉絲朋友請教,但又怕冒犯到她,便說「感覺寶塚的制度有點封建」,而她接下來的回答打消了我的擔憂,她說:「去掉感覺,就是封建。」
我不否認寶塚歌劇團的作品在藝術上的造詣,但卻無法認同將其看作「女性主導的團體」,它只是一種被美化的創作,被各方宣傳的美好又夢幻。在它光鮮亮麗的背後,是傳統的封建遺毒,是日本男權至上的縮影。
至於看到寶塚娘役下海後指責其玷污寶塚歌劇團形象的,我只能說醒醒吧,別再給這男尊女卑的劇團洗白,也別再給小林一三臉上貼金了,那「清正美」的遮羞布,也早該被扯下來了。
參考資料:
寶塚粉絲朋友提供的素材
寶塚歌劇團官網
《登上奧運會閉幕式的『寶冢劇團』有多傳奇?!》
《ACG里的「男裝麗人」:是反抗,還是妥協?》
《寶冢歌劇團|400位未婚少女的修羅場,一擲十年的高燃熱血之戰》
《渚戀生 原藝人身份揭曉 | 竟然是寶塚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