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子擔心孫女不喝牛奶或者奶粉,為此還經常往裡面摻點白糖。
稍稍懂事後,曾寶儀便記住爺爺的笑臉了。
那是個愛笑的老人,經常抱著孫女去人多熱鬧的地方。
所以漸漸地,曾寶儀養成了一種害怕獨處的性格。
只有處在熱鬧的環境裡,她才不會感到焦慮和害怕。
上學之後,她唯一能理解的是,其他孩子喊的是爸爸或者媽媽,
而她喊的永遠是爺爺。
其他孩子身邊的大人都還年輕,她身邊的爺爺則一天天佝僂下去。
那時候她還不懂這是為什麼。
只記得爺爺帶著她,去領取第一套校服。
在學校的家長聯繫方式上,寫的親人關係是爺爺。
每次考試回家,如果成績不好,爺爺也會笑著對她說,沒關係的。
爺爺對她好,曾寶儀能直接感受到。
小時候臉上長了一顆痣,聽說有一種藥點上去,就能把痣去掉。
爺爺為了孫女的安全,先讓醫生幫他點,成功了再給孫女用。
不過,爺爺對她再好,隨著自己一天天長大,
她也漸漸懂得自己、父母、爺爺奶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了。
那時候,她能見到父親或者母親的機會屈指可數。
明白這層關係後,她就時常給父親寫信。
有時候是一個星期寫一封,有時候是兩個星期寫一封。
信紙上的字,也從原先的歪歪扭扭,變得清秀有型,整整寫了有五六年。
即便這樣,她也從未收到過父親的回信。
如果是其他的孩子,可能會在心底對父母產生某種怨恨。
可當時的曾寶儀仍舊樂此不疲地寫著,她想讓父親知道自己在幹嘛。
高中畢業那年,她第一次給父親打了一個電話。
她的心願很簡單,希望父親能夠來參加她的畢業活動。
打電話之前,她本來不抱著任何的希望,以此讓自己的內心不會有太大的失落。
而電話那頭的父親,居然問她具體的日期是哪一天。
即便如此,她還是在心裡想著,這不可能,他肯定是在騙我。
真正到了當天,不光父親來了,許久不曾露面的母親也出現了。
兩個至親的人站在曾寶儀的面前,18歲的曾寶儀還是覺得猶如面對陌生人一樣。
那一天,父母和女兒,照了人生中的第一張合影。
大學四年,曾寶儀仍舊過著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
只不過此時的她已經長大,
除了親情,她的內心也萌發了對未來的憧憬和理想。
或許是繼承了父母身上的基因,她愛上了文藝和表演。
在臺灣大學讀書期間,她一直在學校的話劇社團裡從事著幕後工作。
除此之外,她還到電視臺,兼職做企劃部的執行製作。
影視圈的幕後製作流程,在這一時期她都掌握了。
畢業之後,她沒有和父親打招呼,就回到了香港。
當曾志偉聽說女兒想在這個圈子裡發展的時候,
態度表現得異常決絕——他不同意女兒從事這一行。
但是女兒已經長大,不管怎麼反對,曾寶儀開始了求職歷程。
她像所有的畢業生一樣,每天投遞簡歷、面試、然後等待通知。
按理說曾志偉此時在演藝界已經有了一定的人脈資源,
幫助女兒找份工作並不難。
可不管女兒求職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他既不幫忙,同樣什麼都不說。
所幸曾寶儀在大學期間就有這方面的經驗,
內容未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