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峻和次子李崍。
這兩人一個是嫡長子,一個是寵妃所生,所以這兩人都是梁王的心頭肉,除了李嶷。
父子三人抱頭痛哭,互述別來情狀。李峻是長子,素來得梁王倚重,李崍又得他偏愛。當下樑王攬著兩個兒子,說一陣哭一陣,李峻與李崍也跪在榻前,各自抱著梁王的膝蓋,哭得一塌糊塗,口口聲聲,當再也見不著父王了,只疑身在夢中,又說父王被困京中,兩人如何憂心如焚,只恨不能以身代之,哭得梁王心痛不已,連連誇獎他們的孝心。倒是李嶷,無人理睬,在旁邊站了一會兒,見他們哭得沒完沒了,甚是無聊,便轉身出去了。
李嶷好不容易將三人救出,三人沒有一個人對李嶷感恩,反而是上演了一場父子情深久別重逢的戲碼。
對梁王來說仿佛救出自己的不是李嶷,而是另外兩個什麼都沒做的兒子。
梁王的偏心是赤裸裸的,不僅僅如此,梁王登基後,給長子和次子無數的金銀賞賜,加封王爵。
反而是立下功勞的李嶷,一直被冷落。
李桴雖然已經稱帝,卻又嫌彼時在蔡州城中事從權宜,萬般草率,今返東都洛陽,何等揚眉吐氣,於是大張旗鼓,鄭重其事地辦了登基大典,大封有功之臣,並封長子李峻為信王,次子李崍為齊王。二子均已封王,李嶷卻遲遲未封,忽不知從何處傳出風聲來,說李嶷立下不世功勳,天子乃是打算封李嶷為秦王。
原本如果不是李嶷,梁王當初也不會活著出來,更不會有今登上皇位的光彩,但是事成之後,李桴卻遲遲不願意冊封李嶷。
後來有心之人想要挑撥兩人關係,說要封李嶷「秦王」,於是李桴一氣之下便冊封李嶷秦王。
而李嶷本不看重這些封號,原本想拒絕,但是有人說李嶷不想當秦王,是想當太子,兩難之下李嶷便當了這個秦王。
而這個秦王只是個稱號,李嶷雖然有自己的王府了,但是李桴並沒有賞賜他任何的錢財,所以他來到京城後還要從舊王府庫中尋找能夠當賣之物維持王府生活。
一個秦王竟然沒錢,說出去是天大的笑話,可是這偏偏真實發生在李嶷身上。
不僅僅如此,李桴登基後,還追封李峻生母以及李崍生母為後,唯獨李嶷生母劉氏被封為賢妃。
要知道當年李崍的外公可是因為貪污被先帝驅逐,原本李崍生母潘氏是不能追封皇后的,但是李桴喜歡潘氏,也喜歡這個李崍這個兒子,硬是不顧群臣反對追封了潘氏。
如此群臣便提出追封李嶷的生母劉氏也為皇后,畢竟李嶷立下大功,但是李桴卻駁回了,不僅僅駁回,而且還將李嶷的兵權收回。
只是追封他的生母劉氏為賢妃,這樣的舉動讓李嶷很心寒,在朝堂之上,他一氣之下便離開了,希望能夠自請削去王爵重回邊關。
而李桴一氣之下罰李嶷在府中閉門思過,罵他不忠不孝。
顧婉娘道破李嶷不受寵真相
「秦王的生母劉娘娘,出身不高。」顧祄道:「秦王的生辰,偏又是端午,因此陛下甚是忌憚。」
顧婉娘的父親認為秦王不得寵,是因為他和陛下沒有父子緣分,是因為他的出生一直被陛下忌憚。
其實並非如此。
「女兒覺得,除了父母緣法之外,陛下只怕還有另一層忌憚。」顧婉娘道:「女兒從前有個乳母,為人糊塗刻薄,雖有兩個兒子,但她只偏袒幼子,對長子非打即罵。有一次,乳母的長子去西域行商,萬里迢迢,九死一生終於歸來,得了一筆財帛,特意給乳母置辦衣物、金飾,原以為乳母會高興,沒想到乳母卻痛罵長子,還拿棍子打他,逼迫他將錢財都交給自己。」
她說道:「我那時候年紀幼小,十分不解她為何如此,過了許久之後,我忽然想明白了。之前乳母因為偏心幼子,對長子刻薄,長子忽然行商得了錢財,她只怕他想起從前之事,又仗著如今有了錢財,於自己不利,因此先發制人,逼他交出錢財,這樣自己仍舊可以控制欺凌。」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