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勉強打圓場,說工作確實很忙,但找時間一定好好陪婆家人在上海逛逛。
張燕也直言最近經濟比較緊張,實在承擔不起太多招待費用。
經此一事,張燕意識到以後與婆家人的交往還需設定明確的界限,不能因情誼就任由對方隨意索取、散財。
這次婆家人突然登門,給了張燕很大的警醒。
張燕拒絕招待,說自己要上班,讓李勇的婆家人回去。
第二天一早,李勇的媽媽和弟妹們就在張燕家裡等待著,想看他們的安排。
張燕做出一副匆忙的樣子,說道:「對不起啊媽,我和李勇今天都要早去上班,來不及做早餐了。
媽媽得知他們要去上班,立刻說道:「去上班?那正好,我們可以一起去你們公司看看。
張燕被媽媽的無理請求驚呆了,連忙說:「媽,實在不行,我們公司規很嚴,不允許私自帶外人進去。
媽媽堅持要去,張燕只得強硬拒絕:「不行就是不行!媽,你也要體諒我們的工作。
」媽媽這才不滿地閉了嘴。
中午果然又接到媽媽找吃飯的電話。張燕以在忙為由,只轉了點零花錢給媽媽。
第二天情況重複上演。張燕再次拒絕媽媽的各種無理要求,態度強硬了很多。
臨走時,媽媽還忍不住埋怨道:「我們好不容易來看你們,你倒好,連個早餐都不給我們做,也不讓我們進你公司。
張燕沒理會媽媽的責備,送她上車後鬆了口氣。這次經歷讓她認識到,對待家人要有原則,不能因親情就糊塗自己的底線。
張燕和李勇反思此事,決定以後遇此情況應對之計。
李勇的婆家人離開後,張燕和李勇好好地坐下來反思此次回家過年的經歷。
李勇說:「我覺得媽媽他們這樣不太好,我們也不能一直由著他們取用我們的錢財。
張燕點點頭:「我同意,我們在上海不是容易掙這些錢的,不能任由媽媽揮霍浪費。
李勇苦笑道:「但作為兒子,我對媽媽畢竟還是要供養的,只是不能沒完沒了地要錢,這對大家都不好。
張燕思索了一會,說:「也許我們可以考慮每個月給媽媽一定數額的生活費,其他一概不給。你覺得呢?」。
李勇表示同意這個方法。於是兩人商定,從下個月開始就定期給媽媽匯一定數額的生活費,其他所有要錢的要求一律不予滿足。
除此之外,兩人也討論了如果媽媽再突然來訪該如何拒絕。張燕表示這次經歷讓她學會了堅定地說「不」。
通過這次反思,張燕和李勇都認識到要正確對待家人,既要孝順,又不能被孝順為名所利用。
這次回家過年的遭遇,對張燕和李勇來說都是難得的人生教訓。它讓他們在處理家庭關係時,有了更加成熟穩重的態度和應對方法。
張燕總結出,有些親戚往往不懂珍惜,因此大家交往還需謹慎。
這次回家過年的經歷,讓張燕對與親戚相處的問題有了新的思考。
她發現,一些不太近的親戚,往往只想著從你這裡獲得利益,而不會考慮你的感受。
其實這樣的例子到處都有。有的親戚眼紅你掙了點錢,就想著喝你的血。有的親戚雖然還說得過去,但也會有意無意地在各方面占你的便宜。
張燕認為,其實這些親戚這樣做,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作為當事人,更需要保持清醒和謹慎,不能因一時好感就被牽著鼻子走。
她覺得,與親戚相處還是需要慎重。既不至於因為些小事就與親戚計較得不可開交,造成決裂;又不能容忍親戚的過分要求,任由其踐踏自己的底線。
張燕打算,對待親戚還是要心平氣和,多站在對方角度思考;但對自己也不能沒有原則,在關鍵時候要堅定地說「不」。
對待親戚,最大的誤區就是一味把他們當成最親近的人。其實許多親戚都屬於遠親範疇,與自己感情並不密切。
張燕意識到,處理複雜的親戚關係需要智慧與分寸。她會把這次經歷當作人生的一課,今後在與人交往中更加審慎與穩重。
這一次回家過年的經歷,對張燕和李勇來說終究是一件難忘的事。
開始時,他們對能回家團聚還感到開心。沒想到李勇婆家人的種種作為,讓他們對「家」這個概念產生了動搖。
原來,「家」不僅是溫馨和睦,也可能意味著紛爭和計算。面對親人時,感情往往會蒙蔽自己的眼睛。
這次回家,張燕和李勇經歷了委屈和無奈,但也讓他們成長不少。面對親人時,他們學會了拒絕、學會了堅持自己的原則。
雖然與婆家人產生了些齟齬,但這也許就是人際關係的真實寫照。張燕和李勇不會因此否定家庭情感,但會更加明智地處理類似問題。
他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賺錢養家,與婆家保持適當距離,今後定能避免這種尷尬局面。
這次回家過年,張燕和李勇收穫了沉甸甸的人生感悟。他們決心互相扶持,繼續在上海過簡單而知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