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英如鏑就在鋼琴上表現出驚人的天賦。
本來英達夫妻二人準備把他培養成鋼琴家,但有一天他們去商場逛街,那裡有一個滑冰場。
年幼的英如鏑看到在滑冰場中穿梭的人們,突然轉頭對英達說:
「爸爸,我也想滑冰。」
英達毫不猶豫買了票讓兒子進去。
他當時也沒想到,這一進,徹底改變了孩子的一生。
英如鏑在冰場遊戲了半個小時左右,教練說英如鏑很有滑冰天賦。
回到家,英達與梁歡商量:
「兒子現在太小,可以讓他多嘗試一些項目,最後看他的興趣和天賦,再幫他選擇未來的職業。」
於是英如鏑就開始了一半鋼琴,一半冰場的生活。
不到7歲的他,不僅得到冰球教練的肯定,改練了冰球,鋼琴也獲得了多次世界大獎,其中還包括日內瓦-瑞士音樂大賽鋼琴獨奏6歲組以下特別獎。
選擇似乎是每個「天才」都要做的題目,英如鏑也是如此。
在他7歲那年,為了有所側重,英如鏑在鋼琴和冰球之間,選擇了冰球。
就這樣,有了如今出現在冬奧賽場上的他。
「偏愛」
2000年初的時候,冰球還是一項「貴族」運動。
不僅訓練費用昂貴,就連裝備的價格也是普通家庭不敢承受的。
頭盔、面罩、溜冰鞋、球桿……加起來需要上萬元。
放到如今,這個數字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還好,但是要知道,當年北京職工月平均工資還不到2000元。
即便如此,英達還是眼都沒眨,立刻給兒子買了裝備。
還把他送進一家高檔俱樂部進行培訓。
甚至有人無意間透露,英達為了方便小兒子練習,直接給他修建了一所冰場。
那麼這些不小的開銷是從哪裡來的呢?
是英達「低頭」努力換來的。
當年英達賺的錢雖不如明星演員多,但跟普通人相比還是不少的。
可是要支撐兒子的夢想,這些遠遠不夠。
於是,心高氣傲的他,還是向錢低了頭。
之前做節目他都是有選擇性的,而且只參與北京的節目。
後來他開始頻繁去外地主持演出。
內容未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