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結婚半年了,你還叫我阿姨」「沒收改口費,只能叫阿姨」

2023-11-26     緣分     4227

為了方便表示人與人之間的某種關係,於是稱謂便出現了,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工作,社交等各個方面都離不了稱謂。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注重禮節的國家,稱謂更加重要。原本互不相識的兩個人,可以通過合適的稱謂,然後在無形中拉近彼此的距離,最終讓兩人更容易接納和了解對方。

很多人都認為稱謂主要是用在和外人相處時,其實不然,在一個家庭中,稱謂同樣十分重要。不久前俗妹收到一份網友留言,她居然問了我一個看似特別幼稚,其實卻不好解釋的問題,「為什麼結婚後,作為兒媳的我就得叫公婆為爸媽?我們並不熟悉,我怎麼能叫的出口?」

在我解答網友的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向她普及了一個由稱謂而衍生出的一個新的詞語「改口費」。根據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當婆家把兒媳迎娶過門後,公婆應該儘早給兒媳一份大紅包,當然紅包金額並沒有明確規定,不過只是一個形式罷了。當兒媳接過紅包後,就應該徹底改口,比如之前叫阿姨或伯母,收到紅包後,就改叫媽媽了。正是因為這個紅包具有讓兒媳改口的作用,所以人們就把這個紅包稱作「改口費」。

改口費其實就是一種民間習俗,當公婆把改口費交到兒媳手中後,兒媳自然就該和自己的丈夫統一稱謂。可以想像得到,兒媳原本和公婆並不熟悉,如果把稱謂改成爸媽後,他們之間的關係自然而然就會拉近了。

當俗妹向那位網友解釋過改口費之後,她也承認確實收到了婆婆給她的紅包,最後她也明確和我表示,以後再也不會胡思亂想了,既然是老一輩人留下里的傳統,那她自然沒有必要去質疑。

確實如此,對於某些傳統習俗,我們普通人確實沒必要去胡亂質疑。有時候,你在質疑類似這種問題時,就像你在質疑「為什麼一加一會等於二」。改口費既然存在,就說明它有存在的意義和必要,那即是老一輩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也是他們的智慧體現。

俗妹曾在一檔情感節目中看到過一個關於改口費的情感問題,一位叫洋洋的女人,她和丈夫結婚都半年了,但她卻從沒有開口叫過婆婆,人們問她原因,她很直接地說道:「我沒收到改口費,只能叫她阿姨。」

原來,洋洋從小生活在一個傳統的家庭,父母對她教育很嚴格,而且也特別講究規矩。說直白點,洋洋思想比較固執保守,她做事喜歡按部就班。比如洋洋在和丈夫談戀愛那會,就堅決不和丈夫有親密舉動,甚至連拉手都要躲著人。另外,洋洋從來不穿短裙子,也從來不會化妝。

通過洋洋的自述,俗妹斷定她是一個思想過於封閉的人,說好聽點叫有原則。誰都可以想像的到,如此性格的洋洋,結婚後肯定會和婆家人產生很多不愉快。

結果不出預料,洋洋當著很多人的面就公開埋怨起了自己的婆婆:「我結婚半年了,婆婆到處和別人說我閒話,她說我沒禮貌,嫌棄我從來沒有叫過她『媽媽』。可她心裡真的不知道原因嗎?結婚這麼久了,她沒有給過我改口費,沒有改口費,我自然沒理由改口,所以我只能繼續叫她阿姨了。」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