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句老話說的非常好,一個是「親兄弟,明算帳。」即使是親兄弟,在面對有財產及金錢利益來往時,也應該明確一些規矩,不然將來有了矛盾,容易出現扯皮的事情。
另一個是「升斗恩,斗米仇。」平日裡給人一點小恩,別人或許會感謝,但頻繁的給,或者給的比較多,突然哪一天不給了,給少了,對方就容易生氣。
52歲的劉阿姨,老伴剛走,本想回家要一片小地種東西,可沒成想,兩個小叔子早就把家裡的地給分好了,說什麼也不給留一點給劉阿姨,甚至還要趕走劉阿姨。
最終劉阿姨一氣之下,決定不再退讓,把家裡所有的地都給拿了回來,決定自己在家耕種。
至於這其中所經歷的一些事情,就讓劉阿姨講述吧
自述人:劉阿姨
怎麼也想不到,老伴剛走不到一年,家裡就發生了許多讓人生氣的事情,他曾經對兩個小叔子的好心好意,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回報。
我是劉阿姨,今年52歲,家住鄉鎮里的一個小鄉村,沒什麼文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從年輕的時候就搬到了這裡,那時候我24歲,與老伴在家裡耕了幾年的地,之後有了一兒一女。
為了給兒女創造一個更好的條件,在28歲那年,我們迫於無奈,只好把兒女留在了家中,之後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
當時我們家是這樣安排的,家裡總共有5畝地,老伴三兄弟一人1.5畝地基本都拿去種田。剩下的一點,留給公公婆婆自己種點玉米,紅薯之類的東西。
由於我和老伴要出門打工,因此我們家的那點地也就沒有人耕種,當時在農村種地的人不少,很多人都缺地。
因此那時候有不少人都來找過我和老伴,說地不種的話,可以出租給他們,他們願意交租金。
但老伴說,雖然我們缺錢,但也沒必要租給外人,兩個弟弟也想要,那就先借給他們吧,租金就不用了。
當時兩個弟弟很高興,我們也商量好,每年一家給一袋米意思一下就好了。
可中途,卻出現了一些讓人不愉快的事情,大概在我兒子女兒讀初中的時候,那時候他們都住校,當時的條件還比較落後,需要每家每戶自己帶米去學校蒸飯吃。
半大小子大家也懂的,都是十二點吃完十二點半就餓了的狀態,因此每個星期帶的米都特別多,不到半年,給家裡的那兩袋米就給吃光了。
那時候我覺得,乾脆讓兩個小叔子再給一袋米,總不能餓著孩子吧。
可讓我沒想到的是,僅僅是多加一袋米,如此簡單的要求,兩個小叔子說什麼也不肯,大意是種田多萬辛苦,不容易之類的,讓我們花錢自己去買一袋。
後來還是老伴和兩個弟弟說了好久,他們才同意說,看在侄子的份上,給家裡多加一袋米,就這,都還有點不情願。
老伴走了,兩兄弟搶著分我們家地
不幸的是,去年上半年,我和老伴在外地打工,老伴不幸意外身故,成為了我們家最難受的事情。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