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已經26歲了,和父母張啟龍、李鳳英一起生活在城裡。
這一天,張曉梅像往常一樣,和父母圍坐在餐桌前吃著晚飯。三口人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張啟龍放下碗,拿出手機,看了一眼來電顯示,皺了皺眉頭,還是接了起來。
「喂,媽,有什麼事嗎?」張啟龍的語氣似乎有些疲憊。
電話那頭,張曉梅的外婆陳素珍高興地說:「兒子,你還記不記得,下個星期六是媽媽的生日?媽媽想請你一家人回老家,給媽媽過個生日,我們好幾年沒有團聚了,這次一定要來啊!」
張啟龍的臉上掠過一絲無奈,但還是溫和地說:「媽,這個嘛,我再和梅梅他們商量商量,到時候見分曉吧。
掛斷電話後,張啟龍長出了一口氣,臉上帶著些許煩躁。張曉梅關切地問:「爸,怎麼了?奶奶打來電話讓我們回去?」。
張啟龍點點頭,向妻女解釋起來:「是這樣,你奶奶過生日,讓我們回老家給她過生日。
李鳳英立刻皺起了眉頭,臉色也變得有些難看:「唉,我就知道!上次中秋節不是還讓咱們回去嗎?後來不是因為你弟弟要結婚,你媽媽又在謀劃要你承擔房子的首付嗎?這次又不知道在盤算什麼鬼主意,真是的,我是不想去了!」
張啟龍安撫地拍了拍李鳳英的手,語重心長地說:「我理解你的顧慮,但作為兒子,我還是想盡到孝道,僅僅陪她過個生日而已,我們也不要有太多猜測,見面時還是要和睦相處。
張曉梅聽完父母的對話,雖然對外婆的所作所為頗有微詞,但想到父親的難處,還是決定跟著父親回去一趟。
張曉梅還記得,當初外婆陳素珍對待子女時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重男輕女,有著極強的傳統思想。
據父親訴說,外婆生了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而在外婆眼裡,姑姑就像是賺錢的工具,她們需要錢時,就把姑姑當成女兒,逼著要錢。
更過分的是,外婆還因為小叔叔張啟祥的事,導致大姑張曉芬的婚姻破裂。
如果不是張啟龍收留了大姑母女,她們的生活都難以為繼。
不僅如此,外婆對孫輩也有著極強的重男輕女思想。張曉梅還記得,媽媽訴說,當初她剛出生時,外婆聽說是個女孩,就對張啟龍說:「給取個招娣或者盼娣吧,這樣你們就更可能生個男孩了。
外婆不僅重男輕女,對待兒子也極不公平。她既要求大伯像父親一樣照顧弟弟,還過分溺愛弟弟,任他揮金如土。
張啟龍看不慣外婆的所作所為,選擇帶著一家人離開老家,自己在外地生活。
中秋佳節臨近,張曉梅一家本來已經計劃好了,要一起回老家團聚過節。但是,一個突如其來的電話,改變了他們的打算。
在中秋前一周,媽媽李鳳英接到了大姑張曉芬的來電。電話里,大姑語氣鄭重地告誡道:「中秋的時候,千萬不要回老家!」。
李鳳英吃驚地問:「怎麼了?出什麼事了嗎?」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大姑猶豫了一下,才長嘆一口氣說:「我聽親戚說,張啟祥已經談好對象了,準備結婚。
你也知道張啟祥沒這個錢,所以我擔心,媽媽這次邀請你們回去,也許就是為了這個事。
張啟龍也感到事有蹊蹺,但為了不讓老人家失望,還是決定和女兒張曉梅兩個人回去探望一下。
張曉梅心裡也很沒底,她隱隱感覺外婆這次邀請他們回家,恐怕另有所圖。
中秋節當天,張啟龍和張曉梅如約來到了外婆家。
一進門,外婆陳素珍已經笑容滿面地站在門口迎接。張曉梅察覺外婆似乎心情很好,一反往常的怒氣沖沖,倒讓她有些猜不透外婆的想法。
陳素珍熱情地招呼兩父女入座,還親自端上了滿滿一桌子的佳肴美食。張曉梅看著烤鴨、香酥魚、湯圓一個個端上桌來,順口誇獎道:「奶奶,你準備了這麼多好吃的,一定很辛苦吧。
「哪裡哪裡,這都是應該的,奶奶最喜歡的就是大家團聚吃飯啦!」陳素珍笑呵呵地說。
就在張曉梅疑惑外婆的反常表現時,只見外婆清了清嗓子,高聲道:「來來來,奶奶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們!你小叔張啟祥已經要結婚了!老張家終於要迎來新人了,到時候你們一定要來喝喜酒啊!」
張曉梅一聽這話,腦海中立刻警鈴大作。她倏地想起,中秋前大姑的電話里提到,小叔要結婚,外婆在策劃些什麼。
張啟龍也皺起了眉頭。就在這時,張啟祥似乎也意識到了什麼,臉上閃過一絲尷尬,說:「奶奶,要結婚還得看緣分呢,說不定我註定要單身一輩子啊。
外婆一聽兒子這麼說,著急地追問:「怎麼回事?結婚有問題嗎?」
張啟祥便娓娓道來,說對象家要求買房,但他自己支撐不起那麼多首付,婚事可能黃了。
外婆立刻說:「沒事沒事,你大伯已經答應出40萬給你買房了,你放心結婚吧!」
張曉梅聽到這句話,整個人都驚呆了。她萬萬沒有想到,外婆居然這樣公開捏造,想當著他們的面讓爸爸出錢。
聽到外婆當眾說出這番話,張啟龍的臉「騰」地一下紅了。他慢慢放下酒杯,目光如電地盯著外婆,沉聲說道:「媽,我什麼時候答應要給啟祥40萬買房了?這事我完全不知情啊!」。
外婆顯然沒有想到張啟龍會當著這許多人的面反問她,臉上尷尬無措,結結巴巴地說:「這。
兒子,你忘記了嗎,上次你不是說。
「我什麼也沒說!」張啟龍毫不含糊地打斷外婆,「我只有一個女兒,張啟祥是我侄子,我沒有義務資助他的婚事。
外婆臉漲得通紅,氣得拿起手邊的筷子就想打人,罵道:「你這個不孝子,虧我生了你這個白眼狼!」
就在這時,張啟祥也站了起來,指著張啟龍鼻子質問:「大伯,你怎麼這樣和媽說話?她手軟腳軟將我們養大,你就這樣報答嗎?」
張啟龍沒有理會外婆和弟弟,直接對張曉梅招手說:「梅梅,我們回去吧。他們只會無理取鬧,今天的事證明他們一點都沒變,我實在沒心思再坐這裡了。
說完,他頭也不回地走了出去。張曉梅見狀,也忙忙跟了出來,只留下外婆在後面大聲痛哭。
此時此刻,張曉梅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她終於看清,外婆和叔叔根本就沒有變,他們想要的只是家裡的錢。
返回城裡後的一周,張曉梅時常會想起中秋那天外婆的所作所為,以及父親義正言辭地與她對峙的場面。
有一天,媽媽忽然對她說:「聽你大姑說,你外婆生了一場大病,住院治療去了。
張曉梅問:「是因為中秋那天的事嗎?」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張曉梅沉默不語。的確,外婆這次收穫了孤獨和冷落,不全是她一時意氣用事所致。
「她重男輕女的心態是很難改變的。」媽媽繼續說,「這次我們沒有上當,以後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和清醒,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容忍她的算計。
張曉梅點點頭,她終於看清了外婆惡毒自私的本質。外婆口口聲聲要子孫回家團聚,其實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和虛榮心。
這樣自食惡果的外婆,再也無法贏得家人的愛戴和尊重。她獨自一人度過晚年,實在是咎由自取。
經歷過這一系列事件後,張曉梅對人情世故也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她開始反思,一個人一生中,最寶貴的就是家人的關愛。儘管外婆處處算計家人,但作為晚輩,她也應該學會包容和寬恕,而不是跟外婆一般見識。
張曉梅滿懷感激地想到,雖然外婆的所作所為令人痛心,但父母都沒有與外婆切割關係。
正是父親的正義感和母親的睿智開明,才讓她遠離了外婆陰暗的思想,成長為一個陽光開朗的女孩。
張曉梅也意識到,外婆之所以會有那麼多怨氣和悲劇,源於她始終無法走出傳統觀念的迷霧。
她發誓以後要弘揚進步思想,和父母一樣,給孩子一個充滿愛和開明的成長環境,不讓悲劇重演。
經歷這些之後,張曉梅變得更加成熟穩重。她深知世事無常,更加珍惜眼前的家人。
張曉梅長大成人,開始有了自己的家庭。她常常想起年輕時和外婆的種種糾葛,感慨萬千。
外婆在晚年的孤獨和怨恨,對她的啟發極為深刻。這令她更加珍惜眼前的家人,並時時自省。
張曉梅儘自己所能照顧外婆的生活,經常回家看望。外婆雖然身體孱弱,性格仍舊刻薄,但張曉梅沒有放在心上。
外婆的身體每況愈下,張曉梅搬回老家,悉心照料。外婆在病榻前終於認識到了親人的可貴,和張曉梅紅了眼眶。
張曉梅沒有怨言,只是輕聲安慰。她知道外婆其實是愛家人的,只是方式錯誤。
外婆離世那天,張曉梅守在床前。外婆望著她,眼中透著謝意,輕輕地說了聲「對不起」,便閉上了眼,挂念家人而去。
外婆的一生足以證明,家庭親情最寶貴。她將這件事視作為人生的法寶,也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幫助更多人反思家庭關係的疏離與孤獨。
張曉梅 經歷了這一系列家庭事件,對人生和家庭有了更加成熟和體會。
她發現,家庭關係的和睦離不開相互理解、包容和寬恕。外婆在晚年的孤獨,正是因為她過分計較家人、懷恨在心所致。
張曉梅結婚生子後,和丈夫一起創建了一個溫馨的小家。她時常與公公婆婆交流,主動包容他們的傳統思想。
張曉梅也經常帶孩子回家看望生病的外婆。外婆雖然脾氣依然古怪,但張曉梅沒有放在心上。
外婆看著成熟賢惠的張曉梅,心中也升起了悔意。她意識到家人一直在寬容她的脾氣和錯處,這份寬容溫暖了她難耐的晚年。
在病榻前,外婆紅著眼眶對張曉梅說:「姑娘,對不起,我明白自己當年做的那些事是不對的。
我老糊塗了,都不知道自己的心意讓你們受委屈。
張曉梅握著外婆的手,笑著說:「外婆,我都明白,您也不要太自責,日子還長著呢,我們一家人會永遠陪著您。
外婆最後離世時,終於沒有了心頭的怨恨,而是帶著家人的寬恕與感激,溫和地結束了人生旅程。
張曉梅將外婆的一生視為人生的啟示。她發誓給予自己的孩子充滿愛和開明的成長環境,讓他們擁有寬廣的胸懷,不因為家庭瑣事而懷恨父母。
她也時常與朋友分享這段經歷。大家紛紛認為,張曉梅經歷的一切,充滿了人性光輝,值得每一個人反思親情與家庭。
許多年過去,張曉梅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她的孩子長大成人,給她帶來了又一個又一個天真爛漫的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