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五六套房被上海大媽嘲諷,「老家北京的」,大媽:加個微信嘛

2023-12-04     緣分     3646

視頻到此全部結束,三位上海大媽的登場也向世人展示了大城市父母替女兒擇偶的要求與標準,平心而論,這位小伙的條件即便是在上海這種大城市也是相當顯眼優質,但是縱觀整個視頻,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疑問:在這些父母心中,婚姻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在這種大城市的公園「相親角」,我們會發現很多參與者都是中老年人,他們在為兒女物色合適的伴侶,這就像兒女是自己家中已有的食材,父母前往菜市場選購與之搭配的其他食材,至於如何搭配,搭配起來好不好吃那是父母以為,而不是子女以為。

在北上廣深這種一線大城市生活大半輩子的父母,他們浸潤在物慾橫流的環境中,長期受物化觀的影響,對物質有超乎尋常的期望和渴望,也逐漸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認為只有豐富的物質才能給婚姻帶來幸福,從而將這種觀念傳導給子女,因此,在替子女尋覓配偶的時候,物質水準成了他們的首選要求。

這些大媽一邊深受物化觀念的影響,一邊卻還依舊保留著我們民間的婚嫁傳統觀念,就比如在視頻中,三位大媽一直都是要求男方能夠達到什麼條件,需要滿足自己女兒什麼樣的物質需求,並不關注對方的人品、性格和愛好等軟性條件,也不會審視和反思自己女兒所能達到的條件水準。

生活在城市高樓大廈的森林水泥中,反而強化了對物質慾望的追求,與農村的天價彩禮相比如出一轍,只是在這種大城市中,彩禮成了年薪、房子、車子和票子而已,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女方的要求普遍要遠遠高於當地的平均物質收入水平,人為增加了婚戀的障礙。

不過細細一想,我們也能理解這些大媽的要求,她們的要求其實反映了我們整個社會的畸形婚戀觀,背後存在著人性思維的「鄙視鏈」,如果說「大媽」二字讓人與庸俗、世俗掛鉤,那麼我們年輕人其實也並沒有開放到哪裡去,甚至助推了這種畸形婚戀觀,有過之而無不及。

之前網絡曾有一個話題關於「985」相親局背後的愛情觀,高學歷的年輕男女在相親,彼此關注對方的學歷,如果自己畢業於985高校,那麼對對方也會有相應的要求,對於低於自己學歷和檔次層級的對象則報以輕蔑和鄙視。

這麼看來我們飽讀詩書的才子佳人其實也沒有脫離世俗,只是這種相親要求相比於大媽的代女相親換了一個模式而已,真的是太現實了,無論是要求男方有房有車也好,還是要求對方和自己一樣的學歷層級也罷,門當戶對的思維依舊深深根植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觀念中。

婚姻如果只剩下單純地攀比,毫無任何情感和人情味可言,那麼我們人類社會才特有的婚姻其實是一種退化,與動物求偶似乎沒什麼本質區別,就像孔雀在求偶時,雄性孔雀越是開屏鮮艷,越是能贏得雌性孔雀的青睞。

相比之下,我們現在這種相親硬性要求和鄙視鏈,其實讓我們的婚姻變得比動物並沒有高級到哪裡去,甚至更加功利和現實,這對於我們而言也是一種反思,究竟為什麼要結婚,婚姻的本質又是什麼,我們真的應該停下忙碌的腳步好好考慮考慮了。

你們如何看待這些上海大媽的相親要求和觀念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