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常言道:養育之恩大於天。在處理與父母的關係之上,外界始終都帶有一個刻板印象,父母命不得不從,父母言不得不聽,若是誰在外頭說道了自己的父母幾句,那他必然會背上「不孝子」的罵名。
但凡事都沒有絕對性,畢竟某些父母的所作所為,早已經超出了子女能夠容忍的最大極限。而當和至親之人走到「仇人」的地步時,作為子女的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姜大姐今年48歲,兒子成績好又懂事,丈夫也是工作努力且顧家,原本這應是個幸福的三口之家,但自從將78歲的老母親從老家接過來後,姜大姐家的寧靜徹底被打破。
母親仗著自己年事已高,對她這個女兒是百般挑剔,一會兒是嫌飯菜不合胃口,一會兒又稱女兒還是比不上兒子,這讓整個家都鬧的雞犬不寧不說,姜大姐聽著也是寒心不已。
實際上不僅僅是如今,自小母親就瞧不上她這個女兒,即便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母親重男輕女,只念兒子好
從古至今,「重男輕女」的觀念在社會上就從未有消散過,一些父母自始至終都認為,女兒嫁出去就如同潑出去的水,兒子才是能給自己養老的保障。
正因為這種說法的廣為流傳,不少父母對待女兒和兒子完全就是兩個極端。
有些家庭從小給兒子精緻的生活條件,對女兒卻是「散養」狀態;有些家庭把女兒當「備用品」,兒子一有難就讓女兒出面幫扶,俗稱「扶弟魔」。
但這些父母或許永遠也意識不到,他們的區別對待,會讓女兒自小就在心中生出怨恨的種子,姜大姐就是「重男輕女」社會中的犧牲品。
姜大姐的母親育有一兒一女,要養老自然也是兒子走在前頭。因此當母親稍微年長些後,姜大姐的弟弟弟媳就將其接去了城裡同住,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母親在那待了還不足兩年,就又獨自拖著行李回到了老家。
其中的具體緣由姜大姐雖然不知,但從母親抱怨的語氣,以及弟媳的一臉愁容猜測,母親「嫌這嫌那」的老毛病定是又犯了。
但自古以來子都不嫌母醜,要把年邁的老母親獨自留在老家,姜大姐實在是於心不忍,畢竟要是突發什麼意外,就算後悔也根本來不及。
思慮再三之後,姜大姐最終還是下定決心,她要把老母親接過來享受天倫之樂。這種要盡孝心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現實往往都很殘酷,姜大姐要面臨的第一關,就是家人的輪番勸阻。
丈夫認為一家三口的生活過的很好,突然將老人接過來,難免會產生很多摩擦,若是實在擔心老人的安全,大可以幫其找家上乘的敬老院,往後的晚年生活也能過的悠然自得。
兒子與這個外婆感情向來不深,也覺得姜大姐不應該攬下這個麻煩活。不難看出,全家人對母親的到來都是避之不及的。
姜大姐的母親受當時時代環境的影響,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對兒子自小就寵愛的緊,而對女兒卻始終是不聞不問,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姜大姐結婚生子。
母親把弟媳當親女兒對待,對姜大姐的丈夫和兒子卻宛若陌生人一般,也正因為如此,姜大姐全家都不喜薑母,但抵不過姜大姐心中有個過不去的坎。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從小到大,母親面對弟弟都是一臉的笑顏,而給姜大姐的,永遠都只有冷眼。要說姜大姐心中沒有怨恨嗎,那她自然有,但與此同時,她又渴求母愛。
姜大姐常常會想,自己如果比弟弟做的更好,母親會不會分一點柔情給她。因為這份複雜的感情,姜大姐總會無意識的向母親示好,就比如現在母親被弟弟趕出家門,她不顧家人反對也要將其接過來。
但姜大姐萬萬沒有想到,母親的到來,會讓整個家都差點支離破碎。
接母親養老,母親卻不領情
出發老家接母親的那天天氣很好,姜大姐幫母親收拾好大包小包後,正準備吆喝母親上車,卻發現母親早已大搖大擺的坐在了車上。
回程的路上很安靜,姜大姐試圖與母親搭話,卻只見其皺著眉頭閉目養神,看起來好似滿臉的不情願。
就這樣一路無言到了城裡的家中,姜大姐將行李搬進早已準備好的房間,原先不樂意母親搬進來的丈夫,此時也在一旁幫忙著清理雜物。
薑母看著女兒女婿忙前忙後的身影,依舊是冷著臉不發一言,自顧自的走進房間鎖上了門,仿佛門外的人是怎樣的豺狼虎豹一般。
而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母親住的時日久了後,姜大姐才真正感受到了什麼叫吃力不討好。
自打母親搬進來之後,姜大姐家中總感覺是烏雲密布,原先以為是家中多了一個人,自然需要度過一段磨合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姜大姐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在母親那。
薑母如今雖然已是七十高齡,但脾性卻如同小孩子一般,姜大姐不讓她做的事,她就愈要反其道而行之。
不注意衛生薑大姐可以打掃,飯菜不好吃薑大姐可以重做,但若是母親的行為影響了丈夫和兒子,那這就觸及到姜大姐的底線了。
薑母平時沒啥太大的喜好,唯獨對看電視是情有獨鍾。但令人頭疼的是,薑母不像年輕人那般熬夜追劇,她早早的休息睡覺,等到凌晨四五點左右,再趕個大早起來準備打開電視。
更讓姜大姐苦不堪言的是,薑母因為有耳背的老毛病,每次看電視的聲音都調的很高,姜大姐受不了念叨了她幾句,沒曾想薑母卻心生不滿,反而將聲音越調越大。
姜大姐雖然倍感無奈,但畢竟不好和一個長輩去爭論,於是便也只能隨她而去。
不過姜大姐這個做女兒的能忍,她的丈夫可就無法縱容了。
姜大姐的丈夫工作繁忙,經常回到家都已是深夜,隔天清晨又要趕著去上班,凌晨時還要被岳母叨擾休息時間,心中自然是怒火中燒,要不是顧忌著妻子的顏面,他早就已經衝上去與其對峙一番。
這一天的凌晨,當偌大的電視聲再次響起時,他再也無法忍受,直接衝到客廳一把關掉了電視。
而薑母也並非是吃素的,看著女婿橫眉豎眼的模樣,薑母頓時就氣的跳了起來,指著女婿的鼻子就是一通亂罵,其中話語多是些粗鄙之言,大有一種潑婦罵街的架勢。
臨到最後關頭,薑母索性又癱倒在了地上,淚眼婆娑的哭訴自己命運悲慘,丈夫被此情此景氣到失語,只得轉身出門尋求冷靜。
繼丈夫被氣到離家出走後,緊接著讀高三的兒子也跑來向姜大姐訴苦,他稱自己每天凌晨都會被外婆的電視聲吵醒,之後就再也無法入睡,這導致他最近在課堂上頻頻精神不濟。
望著丈夫離去的背影,再看看兒子憔悴的臉色,姜大姐第一次從心底感覺,當初把母親接過來,完全就是個錯誤的決定。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但如果真要把母親送走,身為女兒的她,良心能過得去嗎?
夫離子散,母親該不該送走?
因為母親的緣故,姜大姐與丈夫產生不少的間隙,從前連爭吵都沒有的夫妻兩,如今卻成了家常便飯。
兒子曾經與她的關係最為親密,如今卻隱隱有怪她為何要將外婆接來的意思,而這樣壓抑的家庭氛圍,顯然不適合兒子備戰高考。
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丈夫帶著兒子去到了爺爺奶奶家暫住,一時間偌大的房子裡,只剩下了姜大姐和母親兩人。
將女婿和外孫「逼」走之後,薑母仍舊沒有任何的愧疚之意,她依舊凌晨起來看電視,依舊對姜大姐是百般刁難。
以往丈夫和兒子在家時,姜大姐在下廚或者做家務時,他們都會在旁幫忙打下手,而如今他們離開之後,這些事情就全壓在了姜大姐一個人身上。
有次姜大姐外出有急事,無法幫母親提前安排好午飯,於是便囑託母親自己準備一次飯菜。然而等到姜大姐忙完回家之後,發現母親正鐵青著臉坐在沙發上,廚房裡的廚具也是紋絲不動,一看就是因為沒準備現成飯菜而生氣了。
果不其然,母親一見到她就將她數落了一通,之後甚至拿出姜大姐的弟弟與她做對比,稱姜大姐還不如她的弟媳,至少弟媳不會讓一個老人去做家務。
聽及此的姜大姐是氣到全身發抖,弟弟家中若真像母親所說的那麼好,又怎會捨得沒待兩年就搬出來?
如今她不計前嫌將其接了過來,把丈夫和兒子都得罪了不說,自己也是心力交瘁,母親如今不僅不領她的情,反而念著弟弟昔日的好,這又怎能讓她不心寒?
終於有一天,女兒再也無法忍受,對著母親怒斥道:「活該你沒人要!」
在經歷了這一次「打擊」之後,姜大姐逐漸動搖起了要將母親送走的念頭,但血濃於水的親情讓她始終下不了決心。
送去弟弟家如今也不大可能,送回老家又擔心其安危,送去養老院又像是孤寡老人,傳出會也會被眾人譴責子女「沒良心」。
就在姜大姐左右為難之際,母親的一個舉動,讓她徹底堅定了要當這個「不孝女」的想法。
或許是因為丈夫和兒子的離開,也或許是因為母親的無理取鬧,姜大姐從前一年到頭都不會生一次病,這一次卻難得病倒了。
癱在床上毫無生氣的她,並沒有得到母親的噓寒問暖,相反的是,母親還頻繁的催促她起來做飯,只因為自己吃不慣外賣,姜大姐拖著病體妥協了。
考慮到母親身邊離了人又要大吵大鬧,姜大姐並沒有去醫院看病,而是找了家附近的小診所打起了點滴。
母親是跟著她一起過來的,但全程都宛若一個機器人一般,自己精心挑選了個舒適的座位後,就坐在那安閒自在的看起了電視。
中途姜大姐睏倦的打了個盹,醒來卻發現點滴早已經打完,自己的整個手臂都流滿了血。她轉頭叫了一聲母親,只見母親仍舊盯著電視眼睛一眨不眨,嘴裡還念叨著讓她快些回家準備飯菜,對女兒的現狀是絲毫不關心。
母親如此無所謂的態度,終於打破了姜大姐心中對親情最後的幻想,她深知自己後半輩子要靠的人,終歸還是丈夫和兒子。
於是在病癒之後,她主動去接回了丈夫和兒子,並承諾自己一定會把母親給送走。
送走母親那天的天氣,與姜大姐接母親來時的一樣晴空萬里,而姜大姐心中的石頭也終於在此時放下了,按照姜大姐和丈夫原先的計劃,是打算將母親送回老家,再花銷點資金讓街坊鄰居照拂一下。
但在臨走之時,母親卻突然握住了她的手,滿臉懇切的向她請求,自己能不能把電視一起帶走。聽及此的姜大姐沉默了,她不知道這是母親的「苦肉計」,還是母親真的感覺「孤苦無依」,但這一刻的她還是心軟了。
在故事的最後,姜大姐幫母親找了一家隨時能看電視的養老院,無論母親心中是否會有怨恨,作為自小不受寵的女兒來說,姜大姐早已經報清了養育之恩。
結語
在如今的社會生活中,其實有著無數個「姜大姐」,她們一邊贍養著父母,一邊又憎惡著父母,贍養是因為子女的義務所在,而憎惡則是因為父母沒有責任心,就好比姜大姐的父母一樣。能夠遇到一個為子女處處考慮的父母,那自然是一種幸福;若是遇到處處拖子女後腿的父母,自然也可以選擇淡薄血緣關係,只要你將該盡的贍養義務盡到了,沒有人會對你多加譴責,自己也是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