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段視頻,講的是上海一位18歲的大一女生來到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來為自己訂立遺囑,表示將自己銀行卡里的2萬餘元指定給自己的朋友繼承,因為這位朋友在自己最難過傷心的時候陪伴了自己,安慰了自己,讓自己走過人生的情緒低谷。
看到這裡,有一點確實一下子令人想不明白,訂立遺囑在我們印象中,往往是那些七老八十的人才做的事,一位18歲的小姑娘怎麼就想起來去訂立遺囑呢?18歲剛剛是人生最美好的年紀,距離生老病死,簡直就是萬里之遙。
不過這位女生在視頻中表示自己訂立遺囑後,做什麼事就沒有後顧之憂了,這句話其實就是涉及到了人生意義的話題,意即:我們為什麼而活著?
這令人想到另一個相關聯的事,我國有成百上千萬的失獨家庭,失獨老人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當唯一的孩子離開人世後,他們一下子沒了人生的目標和方向,本來自己辛苦一輩子是為了孩子,現在孩子沒了,自己的人生突然沒了任何意義,安享晚年也就變成了坐吃等死。
所以我們活著並不僅僅是生存,而是心中的一個目標在激勵著自己,這就是很多父母在外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只要想到家中的妻兒老小生活安逸他們就心裡踏實放心,這種心情和這位18歲的大一女生非常類似,其實他們都只是在為自己尋找人生目標的寄託。
希望有那麼一個人能成為另一個自己,哪怕自己不幸地離開了這個世界,Ta也能成為自己意志的繼承者和執行者,這位女生在訂立完遺囑後也說了另一句話,訂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所以自己會更加努力好好地活著,這其實非常能說明一個道理:那些早早訂立遺囑的人並不是消極厭世者,恰恰相反,他們對生活充滿熱愛和期待。
同時,我們也很奇怪地發現這位女生指定的繼承人只是自己的一個朋友,並非是自己的直系或者旁系親屬,結合最近的某些報道,我們發現越來越多公開訂立遺囑的人,其中不少受讓人與自己並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如之前上海那位88歲老人將300萬房產贈送給水果攤主最為出名。
這種現象其實也是宣告我們中國人過去那種基於血緣關係為紐帶和傳承的基礎正在逐漸瓦解,我們更傾向於現實利益的「情」,而非概念意義上的「血緣」,這位女生的朋友陪伴其度過人生最黑暗的時光,所以這位女生認定她朋友是她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內可以極度信賴和託付的人,同理,那位將300萬房產贈送給水果攤主的老人也是類似的想法,他們都將曾經深度幫助過自己的人視作恩人,他們這種遺囑訂立行為既可以解讀為是報恩,也可以認為是因為他們更加相信:一個願意為自己掏心掏肺的恩人必定是自己最好的繼承者和執行者。
當然,18歲的00後訂立遺囑還是令人感到一些彷徨和不解,據相關統計,截至2019年10月,全國共有236位「90後」為自己訂立遺囑,年紀多為25歲~28歲之間,行業涉及企業白領、程式設計師、保險、律師等,普遍擁有較高的學歷和翔實的經濟實力。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