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念關山》隱藏最深的人曝光,成為壓垮安帝的最後稻草
面見梧帝時,只見梧帝不肯為錢明等人出示證明其冤屈的文書,楊盈對梧帝失望至極。
於此可見,梧帝的確是一個有勇無謀之人。
梧帝擔心給了文書之後寧遠舟等人不再全力營救他,這層顧慮可是理解。
但是問題是這個話不宜說出來。
作為皇帝,駕馭臣下的手法多樣,其中之一是「畫大餅」。此時,梧帝應該給寧遠舟畫大餅,讓楊盈帶話出去,只要寧遠舟等人順利接他回朝,他必然為錢明等人昭雪,並封賞六道堂人員,給寧遠舟等人加官晉爵。
如此,就算不寫證明文書,寧遠舟等人也是倍受鼓舞。畫大餅的同時,再吊一根胡蘿蔔,這叫雙保險。
這時,士氣宜鼓不宜泄。
倍感失望的楊盈將梧帝的猜疑之話帶給寧遠舟,寧遠舟又是難過又是無奈,說道:「好在你跟他們不一樣,你的勇敢擔當,令我倍感欣慰。」
在劇中,可以說楊盈是成長最快,進步最大的人吧?
有一句話說「人的成長,始於三次覺醒。其中一次是跳出『故步自封』的思維模型,把『我不行』變成『我盡力』,把『我不會』變成『我可以學』。」楊盈正是如此,早前膽小怕事,總是說「我不行」,在任如意、寧遠舟的教誨下,成長為一個「我盡力、我可以學、我不怕」的心態積極,意志堅強的人。
楊盈的蛻變,令所有人都刮目相看。但是,隱藏最深的並不是她。
那麼,隱藏最深的人曝光,成為壓垮安帝的最後稻草,此人是誰呢?
和有勇無謀的梧帝相比,多疑善忌的安帝走了另一個極端。
朱衣衛的頭領、左右尊使等,無論忠心、勝任與否,他三年一換。而這就是左使陳葵投靠大皇子、右使伽陵夥同他人截留三千兩黃金的原因之一吧?
在他們看來,反正三年後必然下課,與其替梧帝賣命,不如乘機撈一筆,給自己留條後路。
這個隱藏最深的人是誰呢?
陳葵死得蹊蹺,統領鄧恢並無追查之意,首先說明,鄧恢不是大皇子的人。
二皇子毫無作為,鄧恢自也不會投靠二皇子。
然而,在安帝的猜忌之下,就連陳葵、伽陵都懂得留條後路,鄧恢又豈能例外?
梧帝多次喝叱鄧恢,說道:「只要你一件事辦不好,我就殺你的頭。」聞聽此話,鄧恢除了心驚膽戰,一定鑽出五個字「伴君如伴虎」吧?安帝對臣下只有威,沒有恩。如此,如何令臣下跟他一條心?
而這個隱藏最深的人,便是鄧恢吧?
鄧恢是如何當上的朱衣衛統領,對此,連任如意也沒查出來。這是他隱藏最深的原因之一。
鄧恢十分排斥招收女子為朱衣衛,這是他隱藏最深的原因之二。他的真實意圖,實是想改變這一局面吧?
擔任朱衣衛的女子,全都成了梧帝卸磨殺驢的犧牲品,沒有一個活過三十歲。而這是鄧恢反對安帝的原因,不忍悲劇一再上演。
那麼,他投靠誰才能實現願望呢?三年之後,他將成為安帝的棄子,也就說,誰在三年之內有望取代安帝,誰就是他可以投靠的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大皇子鼠目寸光,不堪共謀。二皇子深居簡出,捉摸不透。同時,這兩人都是安帝猜忌的對象。因此,他唯一可以選擇的是小皇子。
小皇子是初貴妃的兒子。鄧恢的真實來歷,是初貴妃的人吧?
在安國朝堂,初貴妃與李同光關係甚佳,李同光的志向是止戈息戰,追求和平,而李同光的師父是任如意。任如意是朱衣衛史上最傑出的人物。有這幾者加持,小皇子繼位的勝算最大。
一位歷史說者說,「古時候,做皇帝的有三個擔心,一是外戚滲透,二是臣子專權,三是太子急於上位。」如何解決太子急於上位的問題呢?一個辦法是遲遲不立皇儲,弊端是太子登基時,由於沒時間培養自己的人手,容易被大臣架空。另一個辦法是立最小的皇子,等小皇子長大了,皇帝也老了,順理成章地實現交接。
鄧恢之所以投靠小皇子,便是基於此吧?
安帝再次挑起戰端,有兩個人忍無可忍。一個是李同光,一個是任如意。眼見戰事一起,生靈塗炭,李同光聯合任如意對安帝實施逼宮。此時,掌管朱衣衛的鄧恢起了決定性作用,成為壓垮安帝的最後稻草吧?
沒有鄧恢的裡應外合,李同光拿下安帝的勝算難料。
古人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安帝不得人心,是身邊人最終走向他的對立面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