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西遊記》在央視一套播出後,就引發了觀眾們的追劇熱潮,如今37年過去,光重播就有3000多次,讓人百看不厭,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
但經典的誕生並非偶然,這部電視劇背後製作的故事,比這部劇本身還精彩,也讓人感動。
由於當時的條件有限,這部25集的電視劇,卻整整拍了6年之久,放在今天是不可想像的。
不少劇組人員回憶說,當時拍了一遍《西遊記》,感覺就如同取了一次真經,其中的艱辛程度超乎外人的想像。
為了尋找合適的取景點,楊潔帶著劇組走遍30多個省,甚至還去了一趟泰國,堪稱取經之路。
同時,當時的特效技術不足,很多騰雲駕霧的打鬥戲份,製作下來實在不易,包括紅孩兒火燒孫悟空,那都是真燒。
除了技術跟不上,整個劇組的製作經費也捉襟見肘,只有區區600萬,放在今天動輒三五個億的製作成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有限的製作經費,這就導致許多演員都是一人「身兼」多個角色。
像六小齡童除了演孫悟空,還是車遲國老道長,也是姨婆,寺院小和尚,以及金兜山小妖怪。
最多的是一個叫李建成的演員,一個人更是出演了20多個不同角色,妖怪、凡人、太監、山神全演了一遍。
寫到這裡,必須要濃墨重彩說一下《西遊記》中的配樂,像《敢問路在何方》、《女兒情》、《雲宮迅音》等朗朗上口的經典曲子,全部都是作曲家許鏡清老先生一人創作的。
而關於電視劇的配樂,還有不少曲折經歷。
當初,楊潔導演為了給《西遊記》配樂,先後找了七個作曲家,結果都未能讓她滿意。
直到有一天,她聽到許鏡清作曲的《歡樂的花果山》,這首曲子融入了西方電貝斯電吉他,大膽前衛的曲風很符合西遊記的精髓,瞬間讓楊潔眼前一亮,當即拍板許鏡清成為作曲人。
許鏡清來自山東一個農村家庭,父母都是種地的農民,但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對音樂的追求和嚮往。
他從小就喜歡拉二胡,後來中學畢業後,在老師的推薦下,通過一番艱苦奮戰,終於考入哈爾濱藝術學院。
只不過他畢業後,被打發去農業電視中心給動物配音,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直到1983年,一通電話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
這通電話就是《西遊記》劇組打來的,讓他寫這部劇的片頭和片尾曲,對於常年配音的許鏡清來說,這並非什麼難事。
不過,等到他真正坐在桌子前譜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低估了事情的難度,看著他那抓耳撓腮的樣子,連妻子都忍不住吐槽說,你寫個東西,感覺比女人生孩子還難似的。
靈感枯竭的許鏡清也只能承認:可不是嘛,你生孩子是肚子裡有孩子,我現在啥也沒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可即便如此,他也不能躺平,畢竟接下了這個艱巨任務,怎麼也要想辦法去完成才是。
於是乎,他日夜琢磨西遊記里的每個人物,思考怎麼寫出氣勢磅礴又別出心裁的曲風。
就在他左思右想時,突然看到一群民工敲著飯盒從他家窗戶前路過,邊走還邊哼著小曲,這種隨性自由又放蕩不羈的精神,不正是孫悟空的真實寫照嗎?
靈感像電光火石一般突然蹦出來,許鏡清立馬趴在書桌上把這些旋律寫下來,西遊記經典片頭曲《雲宮迅音》就這樣誕生了。
可當《西遊記》播出11集之後,遇到了一個大麻煩。
北京日報點名指出,片頭曲《雲宮迅音》過於西洋化,不適合中國名著,當時人們思想普遍保守,許多人都對這首西洋電音表達不滿,央視台長王楓更是專門開會要求換掉許鏡清。
理由僅僅是,中國的電視主題曲為何要用西洋樂器,某些專家還說這是對名著的褻瀆,說是沒有時代感,也沒有地域感?
面對這樣的質疑,楊潔導演一下子就火了,霸氣回懟道:「這首歌曲是《西遊記》的靈魂,換掉它就等於毀掉了這部作品。什麼叫時代感,什麼叫地域感,你這個神話要什麼時代感,你哪個時代的?」
好在導演楊潔的強烈堅持,許鏡清才被留了下來,《雲宮迅音》最後得以被保留下來,後來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一直傳唱至今。
這場風波,其實是傳統審美與現代創新之間的一次碰撞。
在音樂領域,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變化。新的音樂元素和風格不斷湧現,為音樂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86版《西遊記》之所以經典,就在於每個人,從導演到演員再到作曲人,都是兢兢業業用心在打磨作品,所有人萬眾一心才成就這部曠世經典作品。
最後,向經典表示致敬,向楊潔導演和作曲家許鏡清以及所有為這部劇付出的演員和製作人員致敬!
——END——
在別人的故事裡,品味自己的人生。
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