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子往往喜歡和嫂子較勁,一是覺得嫂子搶走了哥哥和父母的愛,二是想要嫂子給予她更多的好處。所以表現的刁蠻一點,有點「會鬧的孩子有糖吃」這樣的心態。
其實小姑子有些「矯情」,可以讓父母和哥哥意識到接納「新人」進門之後,也要顧及到小姑子的感受。可是矯情過了頭,就變了性質。大家都會覺得小姑子無理取鬧,覺得她太過分了,甚至對嫂子進行「人身攻擊」,屬於巨大的傷害了。
這個時候,如果嫂子給小姑子點顏色瞧瞧,一家人都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不能偏袒小姑子,要讓她知道,做錯了事情是要付出代價的。一家人在一起,不能這樣斤斤計較,更不能做出太過分的事情。就算是小姑子年齡小一點,也不能慣著她的壞脾氣。
作為小姑子,也應該知道分寸,不要動不動就惡言相向,在嫂子頻頻讓步的情況下不依不饒。這樣很容易被理解為得寸進尺,要是碰觸到嫂子的底線,嫂子寧可打破家庭的和諧氣氛,也要和小姑子理論清楚這件事。
不管是在氣勢上,還是財物上,嫂子進門之後,她就是這個家的一份子,相比於出嫁的小姑子,確實更有發言權。真的吵起來,其實小姑子並不占優勢。
劉夏和趙興結婚之後,一直讓著小姑子趙樂,可是這個小姑子不僅不領情,還總是挑三撥四,搬弄是非,第一次,劉夏收起來好脾氣,決定給她點顏色看看。
沒品的小姑子。
趙興的父母人都挺好,很和氣,事事也都以兒子兒媳為主。可是家裡有個小姑子,雖然已經結婚了,但是經常往娘家跑,看到嫂子屋裡有什麼,就想要什麼。
她很聰明,不管是不是趙興父母為嫂子添置的東西,她都會說:「媽,你給嫂子買的新珊瑚絨毯子吧,真漂亮,給我買了沒?」婆婆每次都會說這是你嫂子自己添置的,小姑子故意撅著嘴說:「我不信,你就是偏心,疼她不疼我」。
劉夏是個很大氣的人,覺得這些都是小事,於是就會說:「這是我自己買的,你要喜歡,我再給你買一套」。總共不是太貴的東西,就送給了小姑子,劉夏想的是破財免災,息事寧人,而在趙樂眼裡,就成了嫂子是個好欺負的人。
她經常回娘家,用差不多的方式要走了珊瑚絨毯子,羽絨被,還有一條羊毛圍巾,諸如此類的不在一一細數了,劉夏覺得都是一家人,而且她和趙興的日子過得比趙樂要好一些,計較太清楚就沒有意思了。
可就算這樣,在趙樂眼裡,嫂子依然是個外人,來了之後並不給她好臉色看,自欺欺人地認為那些東西是自己應得的,一家人就應該疼愛她,對她有求必應。婆婆一邊感慨自己找了個好兒媳,一邊眼皮子直跳,總覺得自己這個女兒總得惹出什麼事端來。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