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奶奶送快遞還債十餘年:一棵白菜吃三頓,被豆腐乳饞得流口水,還完錢就去回饋社會

2022-04-03     言諾     38123

袁祥珍身患高血壓和糖尿病,每日需自行注射胰島素。為了省錢,她把26個注射單位減至16個,這樣一來便能多用一天。為了節省住宿費,袁祥珍將快遞點略加改造,裡屋放置一張木床、一張躺椅,每晚幹活至深夜,睏了便與滿屋的包裹一同入眠。

而後幾年,本就疾病纏身的袁祥珍查出了肝硬化,住進了醫院。為了治病,債台高築的母子兩人又添了筆新的債務。如今的袁祥珍,每月吃藥需花費2000餘元,這給原本拮据的她添上新的負擔。

當時的袁祥珍正陷入「越省債越多,越苦越多磨難」的魔咒,媒體的出現令她見到一絲希望。

七旬奶奶送快遞還債十餘年:一棵白菜吃三頓,被豆腐乳饞得流口水,還完錢就去回饋社會

梳妝檯擺滿各式藥品。九派新聞記者馬驍 攝

輟學青年留做學徒,走上大型企業崗位

「2013年是最難的一年,要不是全社會的幫助,我多半撐不過去。」

快遞站開張的第一年,基本處於虧損狀態,正當袁祥珍一籌莫展時,一張照片改變了她的命運。2014年,時年65歲的袁祥珍身背快遞袋行走於雨中街道,瓢潑大雨中的她擔心快遞被打濕,脫下外套覆蓋在快遞袋上。路過的行人用手機拍下老人淋雨奔走的照片,發送給了媒體,袁祥珍自此走紅於網絡。

眯著眼湊近手機、背著半人高的包裹,不會騎車的袁祥珍徒步於夏日街頭,「快遞奶奶」的形象廣為傳播,也給她帶來了不少關注。「你看,你看,有個廣東的女孩給我轉了2000塊錢,又充了500塊錢的話費。」袁祥珍拉著記者的手,指著筆記本上的每一筆記帳說道:「別人給我的每一筆錢,別人對我的每一分好,都記著在。我就想著以後能回饋他們,回饋這個社會。」

七旬奶奶送快遞還債十餘年:一棵白菜吃三頓,被豆腐乳饞得流口水,還完錢就去回饋社會

袁祥珍與鍾繼輝。九派新聞記者馬驍 攝

袁祥珍受到關注後,來自湖北孝感的鐘繼輝來到她身邊。2016年,武漢一家本地郵局派來7位志願者,免費為袁祥珍幫忙打理快遞點。義務勞動乏味無利,其餘志願者來了幾天便不見人影,僅有鍾繼輝天天都來,幫忙整理、運送包裹,一干就是三年有餘。

就這樣,高中輟學的鐘繼輝成了袁祥珍與彭爽的學徒。袁祥珍將鍾繼輝當作自己的第二個孩子,一口一個「麼兒」,一家人共同吃住。鍾繼輝也在兩位「老快遞人」的輔導下,積累實戰經驗,最終從「失業青年」變身武漢某大型國企的聘用人員。

如今,工作忙碌的鐘繼輝仍會抽空來到袁祥珍的快遞點,義務打理包裹,袁祥珍曾執意為鍾繼輝支付報酬,卻被他嚴詞拒絕。鍾繼輝向記者表示,「我才三十來歲,沒有成家,也沒什麼壓力,那筆錢還是先供袁媽媽還債吧。」

等把錢還完,就去回報那些幫助過我的人

「2018年以來,快遞行業下滑得厲害。」彭爽介紹,近幾年武漢中心城區的快遞業務向遠城區遷移,單件快遞的價格也低了。同小區內的幾家快遞點,十年來走馬燈似的更換,唯獨袁祥珍這家挺立依舊,可利潤下滑是不爭的事實。

七旬奶奶送快遞還債十餘年:一棵白菜吃三頓,被豆腐乳饞得流口水,還完錢就去回饋社會

曾經堆得滿滿當當的房間,僅剩下幾十件包裹。九派新聞記者馬驍 攝

「你看這十來平米的房間,以前都是堆得滿滿當當,裡面的屋子也是。」鍾繼輝指著房間裡幾十件包裹向九派新聞記者表示,四五年前與滿地的快遞件共同入眠的場景不復存在,「寄件量起碼少了一半。」

回想起疫情期間小區封閉,袁祥珍說道:「那段時間一分錢進帳都沒,但是還是得還錢,還要付藥費、房租和水電費。」水電費滯納,袁祥珍和兒子住在斷水斷電的屋子裡,最終是好心人替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

面對驟減的業務,袁祥珍顯得很淡定,「我們保質不漲價,原來一件賺1塊錢,現在賺6、7毛。」在她看來,最艱難的時光已然度過,哪怕還剩十來萬的欠款,還清也是遲早的事。

「我相信生意會好起來的,等到把錢還完,我就去回報那些幫助過我的人。」袁祥珍表示做人得自力更生,更要懂得感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