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蘭是一位出生在中國的日本人,她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影星和歌星,那時候沒有電視,否則影視歌三棲也不在話下。
她原唱的《夜來香》等歌曲流傳至今,日本劇場的七圈半事件盡顯其魅力。她的傳奇經歷被多次搬上熒幕,並改編成歌舞劇演出。
她曾以中國人形象出演一些所謂日滿親善的電影,並因此在戰後險些被當作漢奸判處死刑。她為此一直在深深懺悔,並在後半生致力於中日友好。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日本和中國是她的父母之國,她愛日本也愛中國。
撫順這座城市出過不少名人,僅在文體圈就有王楠、佟大為、於和偉等人,但最特別的莫過於李香蘭。
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知道撫順曾出過這樣一個在中日都有很高知名度的大明星,雖然這是事實。
李香蘭把撫順視為自己的故鄉,所以回憶錄的第一章就是撫順時代。1998年和日本NHK電視台合作紀錄片《遙遠的旅程》的第一站自然也是撫順。
那麼,作為李香蘭同鄉的現代撫順人,也應該對李香蘭在撫順的經歷有所了解。
李香蘭,日本名山口淑子,1920年出生在奉天附近的北煙台(遼寧燈塔)。出生不久舉家移居撫順,她的童年在撫順度過。
在日俄戰爭獲勝的日本將撫順煤礦作為戰利品收入囊中,並以滿鐵附屬地為基礎,不斷拓展地盤。隨著採煤的不斷發展,先是在千金寨設立日人區,後來又在永安台地區規劃新市街。大批日本人前來定居,撫順成為他們嚮往的地方,這就是當時的時代背景。
據李香蘭回憶,他的父母是在撫順相識的,看來這一家子的確是和撫順有緣。她家住在市中心的東六條通,有張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的撫順市街地圖就準確標註了山口家的位置。對面是實業協會和一家醫院,左鄰是一家洋服店和齒科門診,右舍是當時的一家旅店叫筑紫館。出門向西是中央大街,向北是東四條商業街,向南是東七條通。公會堂、女子學校、郵局、市公署、警察署等都在附近。
晚年的李香蘭回撫探望,發現原來住的平房不見了,原址已改建五層樓房。家對面的實業協會舊址還在,只是改為群眾藝術館。她用流利的漢語和看門的大爺攀談了幾句,沒想到看門大爺居然能聽懂日語,李香蘭有些意外驚喜。
李香蘭父親出身於漢學世家,作為滿鐵職員主要從事漢語教學。李香蘭從小就跟著父親學漢語,所以她的漢語非常好。李香蘭的名字是她的義父李際春給起的,有中國名字又會說漢語,這些為李香蘭日後命運的曲折打下了伏筆。
童年的李香蘭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和鄰居的兩個小女孩結伴上學。學校在南大街附近的永安尋常小學,她從家裡出發,沿著東六條通一直向東,走到東三番町,向南穿過東十條通,再沿著階梯走上對面的山岡,經過神社門前下山到南大街,然後順著鐵路向東走幾百米才到學校,步行大概得半個小時左右。
她也曾回永安小學舊址探望,在操場上撫摸著使用過的單槓,回憶當年的往事。
童年李香蘭對撫順印象之一是綠。她說那時撫順的街道兩側都是白楊樹,非常漂亮。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1932年,李香蘭升入女子中學。突然一切都改變了,印象中的綠變成了紅。
一天夜裡,抗日武裝襲擊了日本人的煤礦,並將煤礦點燃,燃燒的火光映亮半個天際。次日,幾個被捕的中國人被拉到她家後窗正對的實業協會廣場拷打,鮮血淋漓的場景使站在窗前的她無比恐懼。
後來她才了解到平頂山慘案,有3000無辜百姓被殺害。晚年的她來到平頂山慘案紀念館,站在累累白骨前,含淚訴說她當年作為一個目擊者的所見所聞。
此事件不僅在李香蘭的心裡投下了陰影,而且還直接導致她家再次遷居。原因是他的父親結識很多中國人,日本人懷疑他通匪而予以審查。雖然結果子虛烏有,但撫順是不能繼續待下去了。於是,他們全家就此告別撫順,搬去奉天。李香蘭經朋友柳芭介紹和白俄女歌唱家學習唱歌,開始了新的人生。
沒有平頂山事件,李香蘭就不會離開撫順;不離開撫順,就不會有日後那個中國身份的大明星李香蘭;不是中國身份的大明星,就不會被當成漢奸差點喪命。
想到那個著名的蝴蝶效應,歷史的翅膀輕輕扇動一下,不知就會有多少人的命運為之改變。
李香蘭,這個命運不由自主的亂世女子,在撫順的十二年,是她一生難忘的記憶。
1998年她回來的時候還可以看到一些童年的記憶。她於2014年去世,世間再無李香蘭。
撫順也沒有了值得她眷戀的東西,她的故居拆了,永安小學拆了,群眾藝術館拆了,東四路整體改造斷斷續續建設了十幾年,一直沒有完工。附近的街路都在改造範圍內,早已是面目全非。今天的撫順與李香蘭無關。
或許,撫順街頭應該有座李香蘭的塑像,以紀念這位從撫順走出的名人。
無論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都應該希冀中日和平友好,而不應該在仇恨中彼此敵視,歷史不該忘卻,但歷史已然是歷史,向前看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