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即使經濟能力再好,盛竹如卻一直堅持走低調簡樸路線,盛竹如公開展示自己的衣櫃,裡頭有許多還沒拆封的襯衫,而盛太太則忍不住在一旁抱怨:「我買6件新襯衫,他總是只拆2件,穿到領子破了才會再拆新的」,就連襪子也要穿到沒彈性才肯丟。
有次,盛太太送了一件破萬元的夾克要給盛竹如,怕被罵於是謊報成3000元,結果還是被先生嫌貴,後來盛太太便學會了,如果要買衣服送先生,都得說是「別人送的」。盛太太還透露,雖然盛竹如每套西裝看起來都保養得還不錯,其實裡面有很多是20多年的老古董。
圖片來源:ETtoday星光雲
強調生活從簡的盛竹如,連交通工具都選擇搭乘公車,他還相當自豪表示:「我現在是公車族,要在哪裡轉車、怎麼抓換乘時間,瞭若指掌。」上了年紀的盛竹如,已經不再是電視台主播,最常待著的地方,就是自家書房。他並非退休,而是退而不休,盛竹如十分有信心地認為:「只要有價值,許多機會還是會找上門。」所以他從來不設限,自己在什麼年齡要做什麼事,讓人深感佩服!
圖片來源:ETtoday星光雲
從盛竹如在電視圈60年,對每個階段工作的用心、觀念的更新,加上無可取代的豐富經驗累積,是他能維持身價不墜的關鍵。盛竹如從小每天早起第1件事,就是等著報紙送來,搶先閱讀,對報紙上記者寫出一篇篇新聞欽佩不已,因而立志要當記者。不過,當年盛竹如考上台大政治系後,開始工作時不是記者,而是軍中廣播電台第2台(為漢聲廣播電台前身)的兼差播音員;退伍後,則進到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負責外電編譯。直到1964年,台視首次公開招考記者及播音員各1名,盛竹如圓夢的機會來了。「那時報考者高達1,000餘人,台視還借用敦化國小教室充當試場。」盛竹如說,雖然競爭者眾,但兼差當播音員和報社編譯工作的基礎訓練,讓他脫穎而出,進入台視節目部新聞組,4天後就跑新聞、播報新聞,從此走上電視人的一生。當時上電視的人都習慣化妝,盛竹如也敬業地化起大濃妝,「那是黑白電視的年代,結果化了妝根本看不出來,自此以後,除非拍廣告,我上電視從來不化妝。」他哈哈大笑,55年前的青澀歲月彷若在眼前。1970年代左右,台視開始轉播威廉波特少棒賽,全台瘋迷少棒運動,讓負責播報比賽的盛竹如聲名大噪。1981年,台視新聞首開先例建立主播制度,盛竹如成為台灣第1位擁有主播職位的記者,每天晚上7點半到8點,他準時坐上主播台播報《台視晚間新聞》。而盛竹如靈活、銳利的新聞播報方式獲得肯定,接連在1982年、1983年,摘下金鐘獎第17、18屆「新聞節目主持人」獎。然而,金鐘獎的光芒,無法改變當時戒嚴時期箝制新聞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