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陸湖南常寧市的鄧友愛突然接到一通來自臺灣的電話,電話那頭,一位老人用常寧的方言對他說:「你能接我回去嗎?我沒有錢,你還養我嗎?」
打電話的是鄧友愛的大伯,已經96歲了,是當年赴臺的老兵,在臺灣居住了70多年,一生未婚,無兒無女。
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卻從未聽說有贍養大伯的義務,何況鄧友愛的大伯一直在臺灣居住,現在老了才想到回鄉養老,侄子又會是什麼態度呢?
讓人想不到的是,鄧友愛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大伯的要求,並爽快地告訴老人:回來吧,我養你!
鄧友愛為什麼願意挑起為大伯養老的責任,僅僅是因為他們之間的血緣聯系嗎?他這樣做的背後,其實是有著深刻原因的,而這一切,則應該從72年前說起。
母親村口喊兒回家,40年沒有音訊 鄧友愛的大伯名叫鄧雪桂,1923年出生,是家中的長子,下面有一弟兩妹。72年前(1947年),24歲的鄧雪桂最後一次回鄉,從此再無音訊。
從1947年到1987年,整整40年間,湖南省常寧市羅橋鎮大楓樹村的村口,幾乎每天都有一位媽媽站在那裡呼喚著自己的兒子。她用常寧當地的方言對著遠方喊:我的兒呀,你在哪裡,媽媽想你了!
這便是鄧雪桂的母親,40年盼不來兒子,她早已哭瞎了雙眼。1987年,鄧雪桂的母親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不難想像,生命的最後一刻,停留在她腦海中的,恐怕還是兒子24歲時離家的身影。
兒子是赴臺老兵,想回鄉卻無門 1987年,鄧雪桂的母親一病不起,弟弟一面為母親準備著後事,一面也為失蹤了幾十年的哥哥準備起「後事」。他認為哥哥這麼多年都沒有音訊,應該早就不在人世了。
然而就在第二年,弟弟卻突然從臺灣返回常寧的一位老鄉口中得知哥哥鄧雪桂還活著,而且就住在臺灣省的桃園市。可惜這個好消息來得太晚,如果早一年傳過來,老母親也就不至於帶著遺憾離開了。
帶回鄧雪桂消息的老鄉是一位常寧籍臺灣老兵,解放戰爭末期隨國軍主力赴臺,直到兩岸「三通」後才得以回鄉。鄧雪桂當年也是一同去的臺灣,這些年一直在桃園市居住。
來到臺灣後,鄧雪桂非常思念家鄉,可由於兩岸隔絕,他根本沒辦法回到故鄉常寧,甚至連捎一封信回家都做不到。他之所以定居在桃園,就是因為這里有二十幾個常寧老鄉,只有在這里,他才能找回一些歸屬感。
幾十年盼不來哥哥回鄉,原來竟是這個原因。知道真相後的弟弟既興奮又傷感,為了盡快見到哥哥,他立刻委託那位老鄉給哥哥帶去了一封家書。
遊子回鄉母親已逝,墳前痛哭磕破頭 在信中,鄧雪桂的弟弟撒了一個謊,他告訴哥哥母親仍然健在。之所以撒這個謊,就是想讓鄧雪桂收到信後盡快回來,四十多年過去了,別說母親已經去世,就連他們幾個兄弟姐妹,也都是花甲老人了,弟弟可不希望再留什麼遺憾。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時隔40年收到親人的信件,鄧雪桂老人非常激動,更讓他高興的是母親還活著,他離鄉已經40餘年,算起來,母親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
放下信件,鄧雪桂一刻也沒停留,立刻準備起回鄉的事宜。可當他到了闊別四十餘載的家鄉後才知道,弟弟騙了他,母親已在一年前去世了。
鄧雪桂既悲傷又憤怒,據侄子鄧友愛回憶,大伯當時氣得想要打父親,還在奶奶的墳前一邊哭一邊磕頭,磕得太用力,把頭皮都磕破了,流了不少血。
傾盡所有幫扶鄉鄰,為侄子蓋起磚房 1988年的中國大陸遠比臺灣省落後,鄧雪桂在臺灣雖然只是普通平民,然而對於常寧的鄉親們來說,卻是「大富豪」一般的存在了。
鄧雪桂闊別故鄉數十載,對家鄉的情誼卻絲毫不減。他看到村裡的小學很破,便掏出了幾百塊來修繕。看到老鄉們、親戚們生活窮困,便挨家挨戶地送錢,雖然只有幾十塊,卻大大地改善了這些人的生活。三個侄子長大成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了,鄧雪桂便出錢為侄子們蓋起了二層的磚房。
從1988年第一次回鄉,到上世紀末,鄧雪桂先後4次回鄉,每次都傾盡所有幫扶鄉鄰,對弟弟妹妹以及侄子、外甥等晚輩也是多有照顧。親人們、村民們也都感恩戴德,鄧雪桂每次回鄉,都要吃大大小小幾十場宴席,這些都是鄉民們發自內心的感激。
弟弟勸哥哥留下養老被拒,晚年卻主動提出回鄉 在家鄉常寧時,鄧雪桂的弟弟曾不止一次勸哥哥留在老家養老,但鄧雪桂每次都拒絕了。
鄧雪桂一生未婚,無兒無女,所有的親人都在大陸,弟弟好心勸他留下養老,他為什麼要拒絕呢?對此鄧雪桂給的理由是老家的條件太差,尤其是農村的旱廁讓他無法接受。
內容未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