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王永強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之中。王永強作為家中的老小,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和姐姐。
因為王永強的哥哥一直都患有 小兒麻痹癥,所以他的父母將更多的心思用來照顧王永強的哥哥,至於王永強的童年,基本上都處於散養。
王永強小時候總覺得父母十分偏心,更偏愛哥哥姐姐,而自己卻從來都沒有得到過父愛和母愛。正是在這種環境下,王永強從小就不愛說話,也不愛分享,更喜歡自己一個人待著和鉆研。
王永強的性格從小便已經初見 偏執,而他的偏執心理歸根結底離不開一個 「窮」字。因為窮,所以王永強的父母總是將更多的時間用來務農和賺錢,缺乏了對小兒子的關愛。 一家五口人要吃飯,如果父母全都將時間用來陪王永強,那麼吃的糧食又該從哪來呢?
雖然父母陪伴王永強的時間很少,但一直還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望子成龍,所以在王永強該上學的年紀,父母也是東拼西湊給他湊齊了學費,讓兒子能夠上學讀書。
王永強的父母只是農民,雖然知道讀書好,讀書有文化,但並不知道讀書能夠改變命運,正是在這樣局限的思想下,最終讓父母和兒子產生了分歧,以至於王永強做出出國逃避父母二十年的決定。
自從王永強上學以後,他便表現出了遠超同齡人的學習能力,並且在老師的影響下,王永強深知讀書能夠改變命運,所以他在上學讀書時十分刻苦,將成績當成唯一的動力,只有考第一才開心。
因為王永強的父母沒有文化,所以王永強即便在學校考取好成績,卻沒辦法和父母分享,只能自嘲一樣的將年級第一名的成績和獎狀藏起來。
王永強和父母關系破裂是出現在國中時期,雖然王永強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王永強的家境實在太過貧寒,已經無力支撐兒子繼續讀書。
母親郭巧娣在12歲的王永強準備升學上國中時,直接對他說: 「讓你上學是為了讓你學會讀書識字,現在你認字了,也長大了,別上學了,去打工賺錢吧。」
郭巧娣的話讓王永強不能理解,明明自己的學習成績那麼出眾,為何母親讓自己輟學打工呢? 雖然王永強只是小學畢業,但他卻和父母有了代溝。
王永強深信讀書能夠改變命運,甚至能夠改變一家人的命運,但父母卻想著 讀書無用論,農村的孩子就應該早早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父母和兒子的第一次分歧就是在是否繼續讀書上產生,如果王永強和父母能夠好好溝通,改變父母的意識形態,那麼可能就不會有未來的爭議。
可結果卻是,王永強和父母因為繼續上學的問題,產生了爭吵甚至王永強的父親動起了手,只是為了逼迫兒子妥協。
不過在王永強苦苦的哀求下,父母最終還是同意繼續供兒子讀書。
有了繼續讀書的機會,王永強將所有的心思全都放在了讀書上,而且為了讓家裡省些錢,王永強經常要走上50多公里的山路去上學,同時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王永強只帶一些窩頭和鹹菜在學校住下去。
別的同學都有鉛筆寫字,可王永強的父母卻從來沒有給兒子買過任何文具,所以王永強只能在學校的垃圾桶中翻找別人使用過的鉛筆,自己再拿小刀削一削接著用。
即便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王永強依舊努力學習,為了擁有更多讀書學習的時間,王永強在白天幾乎都不離開教室。渴了喝水,餓了則啃硬饅頭就鹹菜。
努力總會有收獲的,王永強對於學習的執著,對於知識的渴望,讓他每次考試都能考取年級第一。每次班級和學校評選優秀學生時,王永強總會是第一個喊名字領取獎狀。
內容未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