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時代演變至今,婆媳關係雖說依然緊張,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只能在死胡同裡打轉,顯然新時代的女性們已經可以從宿命、認命,來到知命的階段,掙脫傳統的枷鎖,而為自己的未來做出選擇。 二十世紀以來,因為少子化的影響,社會上幾乎都以獨生子女居多,這些人早已習慣了一個人自由放任的生活形態,突然間竟要為了愛情而失去獨立自主的空間,尤其女生一想到必須和未來的婆婆同住一個屋簷下,就會不寒而慄,甚至快要窒息。
面對婚姻生活的抉擇時,只要自主性強,加上經濟可以獨立自足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的女性都會毫不猶豫選擇與丈夫另組小家庭,更不會主動住進婆家,除非因為經濟狀況不允許,或懷孕了需要有人照料的特殊情況。 現在有媳婦公然「靠北婆婆」,但相對的,現代婆婆也絕非省油的燈,依樣畫葫蘆「幹譙媳婦」的,也大有人在。
在傳統觀念中,女人嫁到夫家,就是夫家的人了。那麼,工作賺來的收入,也該拿來奉養公婆嗎?[兩.性]專家黃越綏曾分享網友的故事:「丈夫要求我,每月拿3000元給婆婆,但是她又沒養我,憑什麼我要出這筆錢...」而黃越綏則點出其中關鍵,為大家解惑。
黃越綏認為,媳婦定期拿錢孝敬婆婆,可能有3種狀況,一是婆婆平常和兒媳住,會在家做飯,媳婦因此拿錢給婆婆,補貼買菜錢,另一種情況則是婆婆幫忙帶孫子,給孝親費慰勞老人家,第三種就是兒子想出錢奉養媽媽,請太太出面處理。
「媳婦如果有私房錢的話,會孝敬的對象,也是她的親媽,而不是夫家的婆婆。」黃越綏認為,婆婆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媳婦的收入一定要拿來孝敬自己,但是,如果婆媳關係好的話,媳婦主動包紅包、買禮物給婆婆,那也是媳婦的心意。
回到網友的問題,黃越綏認為,重點不在於錢的數目,而是媳婦心裡會不會覺得委屈?如果不想給婆婆錢,再小的數字也會成為壓力,更會成為家庭風暴的導火線,「如果妳心裡不平衡,可以拿3千給婆婆,再私下給媽媽5千。」不過她也希望媳婦捫心自問,其實很多人未必真想孝順母親,只是因為太討厭婆婆,而說嘴罷了。
從婆婆們的角度分析,她直言:「如果婆婆夠理性,就會想到,親生兒女都未必真的孝順,怎能要求媳婦孝敬妳呢?」她認為老一輩不能被動地等待晚輩獻殷勤,而是改變自己的作為,少幫兒女做牛做馬,自己孝敬自己,還比較輕鬆愉快。
以上圖片來源:黃越綏臉書
婆媳關係真是一門大學問!尤其現在新舊世代觀念差異大,更應該好好溝通才對~妳認同黃越綏的話嗎?
為什麼男人總是搞不定婆媳問題?因為面對母親時,他不能插手婆媳紛爭,而面對妻子時,他又管不了,就乾脆裝聾作啞以保平安。 婚後在婆家要面對的將來完全是個嶄新局面的開始,令人既期待又惶恐。才會有人揶揄說:結婚對人類而言,其危機意識與飛蛾撲火應屬同一等級。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要融入一個陌生的新環境,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但最重要的是:
一、先調整好已是人妻的心態,不能一成不變的把過去在娘家的習性當作嫁妝,隨身攜帶著。
二、不必傳統到嫁狗隨狗般的鄉願,但至少要能夠做到入鄉隨俗,謙虛的學習,尊重婆家既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三、生活可以交流,但不要眷戀過去單身或在娘家時的自由自在,更毋須無聊到拿婆家和娘家來做無謂的比較。
四、一定要和婆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它對妳在婚姻經營的過程中,會有意想不到的助力。
五、婆婆未必真懂得兒子成年以後的內心世界,但至少她最清楚他從小到大的生活習性,若能向婆婆多討教,可避免或減少踩到丈夫的地雷,應該算是趨吉避凶的捷徑。 如果能夠把握以上原則並力行的話,相信婚後跟不跟公婆住已經不是問題,因為妳早已經融入成為一家人了。
現代的婆婆們也漸漸認清現實,學乖了;與其為了要維持家庭圓滿、子孫滿堂的成就感,好不容易才把兒女拉拔長大,如今卻又得重操舊業,賣力帶起孫子來。有人的理由是晚年最大的幸福就是能沉浸在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上,有人則認為三代同堂是種彼此有被需要的存在感,更有人認為同住可以為雙薪的兒媳們分擔家計,也有人是單純拗不過兒媳的請求,才同住一屋簷下的,看來還是有願意或希望能夠和兒媳們同住的。 怕吃力不討好退而求其次,或是只想明哲保身,而選擇不與兒媳同住的現代婆婆,似乎明顯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雖然很幸運地擁有孝順的兒子和媳婦,甚至媳婦經常會用撒嬌的口吻希望我能夠與他們久住,每次和可愛孫子分手總是依依不捨,但對於長期習慣獨居卻又能享受寂寞的我而言,能繼續享有獨立自主又不必被干擾的生活空間,是種莫名的幸福感。
雖不常同住但總有家庭聚會的機會,在兒媳真誠的美意下再不成全的話,也就顯得矯情了,因此基於女人比男人更容易瞭解女人,以及欲把媳婦視如己出的前提下 ,一開始就開誠布公的約法三章,類似:廚房只容得下一個女人,因此主副手輪流當;女人間的事自己解決,不用請兒子或丈夫來當翻譯或裁判;既然彼此都期待擁有如此善緣,一定要珍惜並用超越家人的心情,來感恩和回饋等等。幾年下來,我們都做到了。 因此,到底要不要跟兒媳一起住?完全依彼此的性格、環境的需求、付出的意願和溝通的能力,來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