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記得,趙麗蓉老師說過,要講究不要將就。」
想起過世的趙麗蓉,鞏漢林不無感慨地說。他的這個「不要將就」,自從14年前便再也沒有上過央視春晚。
1957年生於瀋陽的鞏漢林,母親是一位河南墜子演員,而父親則是母親默契的伴奏夥伴,這樣的組合在演藝行話中被稱為「一副架兒」。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從小就泡在劇團里長大的鞏漢林,對戲曲產生了濃厚興趣。14歲那年,便開始創作相聲作品,與同學們一起表演。
高中畢業後,為了響應國家政策,他來到瀋陽郊區插隊。
那時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勞動量又大,食物還很匱乏,每餐都是腌鹹菜和粗糙的高粱米,這讓原本瘦弱的鞏漢林,因營養不良,身材就像一根竹杆。
不過,即便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他依然能苦中作樂,農閒之餘便為大家進行表演相聲表演。
後來高考恢復,距離考試僅半月,鞏漢林決定應考。
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個月後,脫了一層皮的他最終脫穎而出,考上瀋陽師大,成為了哲學系學生。
雖然學的是哲學,但鞏漢林對話劇和相聲的熱愛卻從未減退。學習之餘,他加入學校曲藝社團,並自己創作和演出作品。
1979年,一度停辦的瀋陽曲藝團恢復建制,開始招募演員。鞏漢林背著父母偷偷報考,居然成功被錄取。
但由於他是在校大學生,校方拒絕為他辦理調動手續,這讓鞏漢林的心情瞬間跌到谷底。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瀋陽市教育局任職,在當年這可是很多人羨慕的香餑餑。可心心念念戲曲的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工作一段時間後,他做出人生一個很重大的決定:辭職。
父母知道後十分生氣,覺得他簡直就是拿自己的前程在開玩笑,可鞏漢林心意已決。
「如果不支持我當演員,我就跟草台班子去當流浪演員。」
見兒子已經說到這個份兒上,父母知道想讓他放棄也是無濟於事,只能尊重他的選擇。
進入曲藝團後,哪怕是大學生的鞏漢林也得從基層做起。每天的工作,負責打掃、端茶倒水、檢修各種道具和設備。
台上演得火熱,台下揮汗如雨。即使如此,他一刻也沒有放鬆對戲曲的學習,一有空就虛心地向前輩請教。前輩見他如此謙遜努力,也大力提點他。
三年後,鞏漢林終於熬出了頭,成為正式演員。事業有了起色之後,愛情也隨之而來。
憑藉不俗的才華,他成功吸引了曲藝團的「團花」金珠,開始了一段甜蜜的愛情。1983年,兩人登記結婚,成為一對人羨人慕的才子佳人。
為了更好學習相聲,鞏漢林還特意拜入著名相聲大師唐傑忠門下,並發誓自己要在相聲領域裡闖出一番天地。
雖然學習的是相聲戲曲,但自帶幽默細胞的鞏漢林,在閒暇之餘也會創作小品消遣一下。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