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各自精彩的同時,BEYOND的音樂步伐可能會放緩,但仍定期出專輯,保持著華語第一樂隊的地位沒問題。等大家到了一定年齡,也燥不動了,不排除樂隊也會解散或退隱。
但即使解散,我們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有黃家駒在,BEYOND一定不是因為內部不和而解散,而是一種約定式的休團,隨時有可能重聚的那種。
樂隊解散後大家可以選擇性單飛發展,黃貫中可以上《歌手》唱歌,而黃家駒,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個性,極有可能也會應邀坐上《中國好聲音》這種發掘新人的音樂節目的導師席,他一會與身邊的「哈林哥」插科打諢,一會拋出「來我的隊,有機會讓BEYOND為你伴奏」這樣的話語誘惑學員……哈哈,似乎有畫面感了……
要是樂隊類的節目能請到黃家駒來坐鎮就更厲害了,相信無數的新人會衝著他去,一個個向他熱血表白「我就是聽著BEYOND的歌才拿起吉他的啊」,現在終於可以跟著黃家駒「夾band」了,天吶……
有不少人說,正是因為黃家駒當年的過世,才讓他以及BEYOND被神化了,否則還達不到如今的影響力。
我覺得,這種猜測它是有根據的,因為大多時候確實如此,英年早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時間內拔高某個人。但它不是絕對正確的。我們固然不能忽略死亡對一個人的拔高作用,但同樣也不能過於誇大死亡對一個人的神化意義。比如黃家駒,就因為他英年早逝,所以不加分析地把他後世的影響力都歸功於早逝,這種想當然的猜測跟「拔高」一樣並不客觀,同樣是對當事人一種不公正的評價。
作出這種主觀猜測的人,依據都是在1993年之前,BEYOND根本不紅,而黃家駒死後這些年,就被捧上天了,所以不是死亡崇拜是什麼?
而原因之前我們說了,BEYOND當初只是在內地不紅,是時代因素,1993年之前在內地走紅的港台藝人有幾個?更何況他們是搖滾樂隊,不是偶像明星。至於黃家駒死後被追捧的原因,客觀而論,難道主要不是因為他留下的作品嗎?他的作品一年又一年被流傳至今,他不值得被銘記嗎?
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當年黃家駒不出意外,他與BEYOND樂隊在華語樂壇的成就與地位,雖然不能盲目吹噓會有多高,但相比現在一定是只高不低。因為他會創作出更多動人的經典作品,帶領樂隊走向更高峰,獲得更廣泛的影響力。然後隨著內地市場的開化,他們被熱烈追捧是可以預見的。雖然沒有了英年早逝帶來的短時間內的爆髮式關注,但畢竟作品在啊,作品的影響力更能持久,大家不會因為他沒死就不喜歡他的歌了。
黃家駒對於BEYOND的意義,不僅是一個音樂天才,更是一個天生的精神領袖。從一開始到過世,樂隊其他成員都唯他馬首是瞻,收入方面也是4人均分;這樣的樂隊只有一個隱患,就是家駒離隊單飛,一單飛樂隊就垮掉,不單飛則一直穩固。而我們有理由相信,黃家駒不會因為利益選擇單飛,最多只會因為音樂而兼顧樂隊與個人雙線發展,所以如果家駒不出意外,BEYOND不歡而散的局面基本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