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淮海(番外篇二):黃埔將領們的青蔥歲月(上)

2024-02-23     緣分     2275

這段年少時的經歷,既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傑瑞哥題記

故事發生在《血染淮海》正篇劇情二十多年前。

一. 承載希望的黃埔軍校

公元一九二四年,農曆干支甲子年,中華民國十三年,共產黨成立的第四年。

民國時期的上海(復原圖)

這個時候的世界相對祥和,歐洲列強爭霸的硝煙暫時已經散去,凡爾賽和約讓法國狠撈一筆,所有人都在熱火朝天地重建家園;北美的經濟開始崛起,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所描述的那樣,上層階級的舞會沙龍顯現出暴發戶般的窮奢極欲,這深深吸引著那些來此發財致富的追夢人;史達林剛剛當選為蘇聯總書記,正當他準備大展宏圖之時,一個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傢伙則也在盤算著他心中的王朝大夢......

此時的中國,辛亥革命的影響還沒有退卻,民國新社會正在萌發出淺淺的新芽,朝氣蓬勃。各種新生事物也正如雨後春筍一般初露鋒芒......整個神州大地正在以一種欣欣向榮的樣貌迎接著新時代的到來。

民國風照片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很多人都說是民國時期最美好的時光,文學作家們在涓涓細雨的西式咖啡館裡妙筆生花,記錄著這短暫的真正屬於他們的年代。朱自清的散文集《蹤跡》的出版,開創了中國散文創作的先河;王國維推辭清華國學院長僅任教師一職,舉手投足之間盡顯書生意氣;博學多才的胡適已經是北京大學教務長,滿懷著「中國應該擁抱世界」的殷殷期盼;冰心的《寄小讀者》堪稱匠心獨運,慢慢訴說著一位女作家慈母般的拳拳愛心。

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乏文人騷客,而此時正是他們的黃金年代。

民國文人們

然而,在這個年代裡還存在著另一幫人,這些人的著眼點既不像那些文人墨客們專注於午後陽光的閒適優雅,也不像那些衣食無憂的小家碧玉們追求精緻情調的生活品質。這群人心裡想著的是中國的勞苦大眾和被壓迫的人民百姓,他們人生價值的實現方式不是通過個人的成家立業,而是要撥開重重迷霧,讓自由、平等和解放的陽光照亮整個神州大地。

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此時身體已經每況愈下,眼看革命事業後繼無人,一幫幫熱血青年紛紛響應號召,離開他們魂牽夢繞的故鄉,背起行囊孑然一身地踏上漫漫征途。

黃埔軍校校門

在他們的眼中,現在的中國正像孫中山先生所說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924年6月16日,在廣州珠江之畔的一所校園內,傳來一陣陣激昂的歌聲。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始終生死,毋忘今日該校。

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

一個個身著嶄新軍裝的年輕人們,正排著整齊的隊形鏗鏘有力地昂首而歌唱,聲音盪氣迴腸,震耳欲聾。大家挺胸抬頭,精神抖擻地望向主席台。

孫中山檢閱黃埔學生隊列

主席台比較簡陋,是用木頭和草墊子臨時支起來的,後面左右分別斜插著中華民國國旗和中國國民黨黨旗,主席台正中放著一張鋪著白色桌布的演講台。也許是學校的正式主席台還未修建完工,也許是校方覺得沒必要花錢滿足這些毫無意義的繁文縟節——總之,反正就這樣了,大家都不介意。於是,一個簡陋得像茅草屋的主席台再加上一群神采奕奕的年輕新生們,中國近代最著名的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的開學典禮,就這樣舉行了。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