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淮海(番外篇二):黃埔將領們的青蔥歲月(上)

2024-02-23

這段年少時的經歷,既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傑瑞哥題記

故事發生在《血染淮海》正篇劇情二十多年前。

一. 承載希望的黃埔軍校

公元一九二四年,農曆干支甲子年,中華民國十三年,共產黨成立的第四年。

民國時期的上海(復原圖)

這個時候的世界相對祥和,歐洲列強爭霸的硝煙暫時已經散去,凡爾賽和約讓法國狠撈一筆,所有人都在熱火朝天地重建家園;北美的經濟開始崛起,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所描述的那樣,上層階級的舞會沙龍顯現出暴發戶般的窮奢極欲,這深深吸引著那些來此發財致富的追夢人;史達林剛剛當選為蘇聯總書記,正當他準備大展宏圖之時,一個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傢伙則也在盤算著他心中的王朝大夢......

此時的中國,辛亥革命的影響還沒有退卻,民國新社會正在萌發出淺淺的新芽,朝氣蓬勃。各種新生事物也正如雨後春筍一般初露鋒芒......整個神州大地正在以一種欣欣向榮的樣貌迎接著新時代的到來。

民國風照片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很多人都說是民國時期最美好的時光,文學作家們在涓涓細雨的西式咖啡館裡妙筆生花,記錄著這短暫的真正屬於他們的年代。朱自清的散文集《蹤跡》的出版,開創了中國散文創作的先河;王國維推辭清華國學院長僅任教師一職,舉手投足之間盡顯書生意氣;博學多才的胡適已經是北京大學教務長,滿懷著「中國應該擁抱世界」的殷殷期盼;冰心的《寄小讀者》堪稱匠心獨運,慢慢訴說著一位女作家慈母般的拳拳愛心。

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乏文人騷客,而此時正是他們的黃金年代。

民國文人們

然而,在這個年代裡還存在著另一幫人,這些人的著眼點既不像那些文人墨客們專注於午後陽光的閒適優雅,也不像那些衣食無憂的小家碧玉們追求精緻情調的生活品質。這群人心裡想著的是中國的勞苦大眾和被壓迫的人民百姓,他們人生價值的實現方式不是通過個人的成家立業,而是要撥開重重迷霧,讓自由、平等和解放的陽光照亮整個神州大地。

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此時身體已經每況愈下,眼看革命事業後繼無人,一幫幫熱血青年紛紛響應號召,離開他們魂牽夢繞的故鄉,背起行囊孑然一身地踏上漫漫征途。

黃埔軍校校門

在他們的眼中,現在的中國正像孫中山先生所說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924年6月16日,在廣州珠江之畔的一所校園內,傳來一陣陣激昂的歌聲。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始終生死,毋忘今日該校。

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

一個個身著嶄新軍裝的年輕人們,正排著整齊的隊形鏗鏘有力地昂首而歌唱,聲音盪氣迴腸,震耳欲聾。大家挺胸抬頭,精神抖擻地望向主席台。

孫中山檢閱黃埔學生隊列

主席台比較簡陋,是用木頭和草墊子臨時支起來的,後面左右分別斜插著中華民國國旗和中國國民黨黨旗,主席台正中放著一張鋪著白色桌布的演講台。也許是學校的正式主席台還未修建完工,也許是校方覺得沒必要花錢滿足這些毫無意義的繁文縟節——總之,反正就這樣了,大家都不介意。於是,一個簡陋得像茅草屋的主席台再加上一群神采奕奕的年輕新生們,中國近代最著名的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的開學典禮,就這樣舉行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主席台上左起:廖仲愷,蔣介石,孫中山,宋慶齡

主席台上站著幾個人,站在正中的人一身白色衣服,模樣有些疲憊但表現得很精神,給人感覺是一個經常操勞的人;在他的身旁站著一位優雅的女士,一顰一笑間盡顯大家閨秀風範;主席台的最左邊站著一個小個子男人,也是一襲白衣,手上拿著禮帽,正面帶微笑地看著台下;白衣男人身旁還站著一位軍容極其嚴整的軍官,只見他抬頭挺胸,軍裝整潔乾淨,皮靴擦得鋥亮,炯炯有神的雙目放出堅毅的光芒。

這名軍官的風頭仿佛蓋過了台上所有人,他的目光顯現的是對學生的期盼,還是對未來的野心?

這四個人分別是孫中山,宋慶齡,廖仲愷和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和貴賓們合影

「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正式舉行!」

孫中山雙眼飽含熱淚,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青年才俊們,他知道自己點燃的革命之火後繼有人了。

幾個月前。

在孫中山先生的主持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在這次會議上,孫中山先生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為基礎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這樣就使舊三民主義轉化為新三民主義,標誌著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然後共產黨也通過了一項決議,即共產黨員可以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

這也是之前從工人運動中得到的教訓,尤其是「二七」慘案。種種血淋淋的事實也讓共產黨人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強力的盟友,想要推翻壓迫和奴役是不可能的。

國共第一次合作人物剪影

在國共合作的年代,有些共產黨人就以個人名義加入了國民黨以便相互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也在這個時候以個人名義加入了國民黨,並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同時也擔任國民黨上海執行部代理文科主任,組織部秘書。

國民黨一大結束以後最大的事情,就是陸軍軍官學校的創辦。校址最終選定在廣州黃埔,所以又叫做黃埔軍校。在設立軍官學校的同時,在廣東又設立了另一座學堂——國立廣東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大學。這兩所學校可謂是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黃埔軍校閱覽室

軍校成功地設立了,那麼接下來就是決定校長的人選了,這件事情還掀起了一陣不大不小的波瀾。

黃埔軍校校長這個位置孫中山本來是要給程潛的,蔣介石只是被任命為軍校籌備委員長。當時年輕氣盛的蔣介石對這一任命非常不滿,不僅是因為他不甘屈居於程潛之下,更因為此人野心不小,如果不能拿下黃埔校長的職位用以培養黨羽,那將來就什麼也幹不成了。

為了得到黃埔軍校校長這個位子,蔣介石並沒有當面去找孫中山討說法,而是先一揮而就寫了一封辭職書,然後連招呼都沒打就優哉游哉地回浙江老家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孫中山(右)與蔣介石(左)

老蔣......哦不對,當時還是小蔣,小蔣玩的這一手可把孫中山難住了,眼看入學考試舉行在即,他這個軍校籌備委員長直接大搖大擺地放鴿子,這讓接下來的招生工作怎麼進行?萬般無奈之下,孫中山只得派人去浙江好言相勸,把蔣介石請了回來,然後讓他如願以償地出任校長,這事兒才算過去。

蔣介石用一招「以退為進」成功當上了黃埔校長,那麼咱們的毛主席這時候在幹嘛呢?

答:他在當考官。

1924年,毛澤東在上海

黃埔軍校選擇學生有三個步驟:各省區初試,大地區複試,軍校總考試。而毛澤東此時在上海除了執行部代理文科主任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任務——負責上海地區的黃埔軍校招生複試。也就是說,當蔣介石正在為黃埔校長一職和孫中山軟磨硬泡之時,毛澤東則氣定神閒地在上海做著軍校複試主考官。

說到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各種各樣的趣事軼聞真可謂是層出不窮。

黃埔軍校

二. 別開生面的招生錄取

當時的中國老百姓普遍沒啥學歷,即便是受過教育的人也是五花八門,這也給黃埔軍校的招生工作帶來了很多麻煩。黃埔軍校招生對學生的年齡要求是18到25歲,學歷要求是中學以上——這兩個標準就刷掉了當時一大批人——不僅如此,初試的科目涵蓋內容十分廣泛,各個考區也有所不同。有些地方初試只考作文,複試考數學;有些地方除了作文數學,還要考政治;還有些地方甚至要考英語。

黃埔軍校中山堂

正是因為報考學生所受的這種參差不齊的教育經歷,也使得黃埔軍校的筆試評分標準並不規範,所以整個錄取過程關鍵還是要看考官對考生的主觀印象和面試結果。

既然蔣介石當了校長,他當然也有一套自己選擇學生的硬性規矩——那就是外表,要麼是身形英武,要麼是顏值頗佳。小編覺得,蔣介石此時雖說是在給黃埔軍校招學生,不如說是在給自己物色人才,而在中國的官場好像一直都有這麼一條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外表不好看的人當不了大官。所以在蔣介石看來,他培養的人才首先外表必須出眾。在那個中國人普遍身材矮小的年代,如果臉還不好看,那這人就沒什麼培養價值了。

可以這麼說,黃埔軍校是一個民國美男子云集的地方。

黃埔時期的蔣介石

1924年初,廣州街頭。

兩個少年正在走著,其中一個人正拿著一張報紙翻看。

突然,他指著報紙上的某個內容,表情驚喜地對另一人說道:「哎你看你看,陸軍軍官學校招生啦!這可是孫中山先生的學校!」

另一人看了看內容,表現得有些拘謹:「我可能不夠格,人家年齡要十八歲以上的,我才十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這怕什麼,你十七歲,我今年二十一,我借你兩歲,咱們就都十九啦!」

那人「噗嗤」一聲笑了,說道:「庶康大哥,你真夠兄弟,年齡也可以借的啊?」

「怎麼樣?咱們一塊考黃埔,去不去?」那少年興奮異常。

「那......講武堂那邊怎麼辦?」

「怕什麼?考了再說!孫中山先生創辦的學校,絕不會錯,聽大哥的!」

兩人說罷,便高高興興地跑到招生處報名去了,在那裡兩個人分別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陳庶康,宋希濂。

後來陳庶康改名陳賡。

黃埔軍校校草——宋希濂

1924年上半年,廣州,黃埔軍校考試現場。

在一間辦公室里,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正在和同僚們交談,突然,他聽見隔壁的考試體檢房傳來一陣哭哭啼啼。

「嗚嗚嗚......」這聲音應該是考生傳來的,「上海的毛先生都讓我過了,嗚嗚,為什麼這裡要淘汰我啊?!」

「同學,你個兒太矮,不是個當兵的料。」傳來體檢教官的聲音。

「我個子矮怎麼了?!拿破崙的個子也不高,你敢說拿破崙也不是當兵的料嗎?!」那帶著哭腔的聲音越發失控,「還有革命先驅廖仲愷先生,人家個子也不高啊!現在中國急需人才,你怎麼能以個子長短來衡量人呢?!」

國民黨元老——廖仲愷

廖仲愷看著那個哭哭啼啼的考生,走到他面前,隨後抬起袖子給他擦了擦眼淚:「這位同學,我批准你參加考試。」

那個矮個子考生怔住了:「啊,真......真的?」隨即又有點半信半疑,「您說話算數嗎?」

「當然算數啦,」廖仲愷笑著說道,「我就是廖仲愷啊,你說的對嘛,我個子也很矮啊。」

「真的,您就是廖仲愷先生?!」那考生轉悲為喜,興奮地說道。

廖仲愷看著他自信的目光,問道:「這位同學,你叫什麼名字啊?」

「我叫胡宗南,」那考生看著廖仲愷的眼睛,堅定地說道,「我一定要考上黃埔,將來成就一番大事業!」

廖仲愷點了點頭,微笑著說:「好了,快去考試吧。」

胡宗南謝過了廖仲愷,擦乾眼淚,轉頭走進考場,開始了他輝煌的軍旅生涯。

黃埔軍校閱覽室

也是那幾天,廣州,黃埔軍校校長辦公室。

蔣介石坐在辦公桌前,手裡拿著一封信,信上的字很簡單,只有一副對聯。

「登高望遠海,立馬定中原。」

這個字跡蔣介石很熟悉,出自國民黨元老於右任。

蔣介石的表情十分欣喜,這十個字剛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他看完對聯,對面前的招生工作人員說:「這是考生帶來的?」

「是的,」工作人員對蔣介石說,「他們人不少呢,為首的那個考生說,他一定要考上黃埔。但是怕錄取不上,為了保險,所以......」

「挺有主意嘛,」蔣介石笑道,「還叫於先生給他寫了封推薦信。」

于右任先生

工作人員點點頭:「那個考生說,於先生是他父親的同窗,他這次帶了好多同鄉來到黃埔,就是為了獻身革命事業!」

蔣介石點點頭,對工作人員說:「於先生送來的學生,理應全部收下!」

「知道了,我立刻去安排。」工作人員說道。

「對了,」蔣介石問道,「那個為首的學生叫什麼名字,哪裡人,多大了?」

工作人員轉過頭,想了想:「他叫杜聿明,陝西人,十九歲了。」

1924年4月28日,也就是黃埔軍校一期生髮榜的那一天。

一名少年佇立在榜單前,雙眼快速掃過榜單上的一個個名字,他的身影在人群中顯得有些形單影隻,可以看出,這是個性格內向的年輕人。

黃埔軍校

錄取排行榜上的第一個名字早已是萬眾矚目——蔣先雲。但是這個少年好像對此不為所動,表現得很平靜。

「......胡宗南,陳庶康,杜聿明,宋希濂,賀衷寒,關麟征,桂永清......」

突然,他發現了自己的名字,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但是臉上仍舊是滿面愁容。

「哎!黃維!」有人叫道。

那少年轉過頭去,一個和他年齡相仿的考生朝他走過來。

「怎麼樣?」那考生笑著問道,「考過了嗎?」

黃維點點頭:「嗯,過了。」

「咱們江西老鄉同喜同喜啊!我也過了!」那考生笑著說道。

「嗯,」黃維點點頭,「率真兄,我看到你的名字了。」

「要不出去慶祝慶祝吧,大家聚聚。」

「你們去吧,我就不去了,今天......不太方便。」黃維喃喃地說道。

黃埔軍校標語

此時的黃維根本沒心情為自己考上黃埔軍校去慶賀一番,因為現在在他的心裡有一個讓他極為牽腸掛肚的人——方誌敏。正是他帶著黃維報考黃埔軍校的,但是方誌敏僅僅是參加完了上海的複試就因故離開了,在臨走前只是祝願黃維順利考上黃埔軍校,其他的啥也沒說。

黃維仰起頭看著天空:「方大哥,你在哪兒啊?」

從這天開始,這些黃埔同學們一輩子都要綁在一起了。

(未完待續)

附言:本文內容除歷史史實論述外,均為作者原創,請勿抄襲。

文中對話有的是史實,有的則是小編根據歷史真實情況杜撰的,不喜勿噴。

請讀者關注點贊,或打賞~,小編在以後將會繼續為讀者發布其餘章節。

下一章節將在10月18日前發布,敬請讀者期待!


相关文章

  • 70歲老人對子女說:我們不需要你們的陪伴,少來幾次就是孝順
  • 3000退休金40萬存款,拒絕兒媳找的工作,我見不到孫子了
  • 中專同學聚會,班長問大家退休金,我說9000,當晚被踢出同學群
  • 離婚後,我把新女友帶回老家,侄兒驚叫一聲跑了:不好了,狼來了
  • 小姑子總在後半夜跑我家貼面膜,直到我換了一把鎖,我家才清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