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瑞雪(化名)從自己的三居室搬出去的那天,可別提兒子兒媳有多開心了,他倆比瑞雪急多了,前一天剛商量好要搬家,第二天一大早,他們就在瑞雪家門口等著了。嘴上說的是來幫忙搬行李,但實際上,他們的那點小心思全都寫在臉上了。
到了一居室之後,兒子兒媳把瑞雪的行李扔到門口就立馬走了,因為他們現在最關心的,其實是瑞雪的那套三居室。
可是等他們到了之後,卻發現手裡的鑰匙怎麼也打不開房門,他們氣急敗壞地去找物業,想討個說法。但沒想到,物業說這房子前幾天就已經賣出去了。起初他們還不信,以為是物業記錯了,直到看到轉賣記錄上,明明白白寫著,售價268萬元,他們才意識到,這一切,都是瑞雪算計好的。
兩人惱羞成怒,當場就給瑞雪打了電話,質問她為什麼要這麼做,瑞雪笑了笑,說房子已經賣掉了,就別再想著霸占了。
掛掉電話之後,瑞雪覺得悵然若失,她知道兒子既沒主見,又非常貪婪,但她從來沒想過兒子竟然會幫著兒媳,把她給趕出來。
兒子一直是個軟骨頭,戀愛的時候也凡事都聽著女朋友的。後來到了要結婚的時候,女朋友又要車又要房,說不買的話,就不結婚。兒子何嘗不想要車要房,但他膽小,一直不敢跟父母開口,所以,經過女朋友這一攛掇,他就壯著膽,去跟父母談了這件事。
瑞雪的心裡是一直裝著兒子的,她和丈夫一直攢著錢,就是為了等兒子結婚的時候,不讓兒子為難。所以兒子一開口要,他們就立刻把車和房都給買了。或許是因為在這件事上吃了甜頭,兒子竟然變得更加貪得無厭了。
前陣子,瑞雪的老伴兒因病去世了,因此,她的心情也一直很低落,不過,兒子和兒媳經常來看望她,所以她沒怎麼感到孤獨。
見兒子兒媳對她這麼關心,瑞雪感到非常欣慰。然而還沒過幾天,瑞雪就察覺到了不對勁。她漸漸發覺,兒子兒媳對她的關心是假,想要她的房子才是真。
事實上,兒媳老早就盯上了瑞雪的三居室,但因為她和丈夫都住在這裡,所以兒媳也一直不敢表露自己的野心,現在公公去世了,房子裡就剩瑞雪一個人了,兒媳就開始挑唆丈夫去向瑞雪要房子了。
可瑞雪自打結婚後,就一直和老伴兒住在這裡,這個房子充滿了她年輕時的回憶,這讓她怎麼能捨得。
因為她一直不願意把房子讓出去,所以兒子兒媳就輪番來勸她讓步,兩人是好話賴話都說了,可瑞雪就是不為所動。
本來老伴兒剛去世,瑞雪心裡就難受,現在兒子兒媳又軟磨硬泡,死乞白賴地非得要房子,這可把她給氣壞了。她覺得,兒媳不懂事就算了,難道兒子也不明白,這房子對她來說意味著什麼嗎?
他們雙方誰也不讓著誰,衝突也難免會越來越激烈,後來實在把瑞雪給吵煩了,她就決定不理兒子兒媳了。兩人來登門拜訪,她不給開門,兩人打來的電話,她也都不接。本以為這樣就能讓兒子兒媳放棄這個念頭,可沒想到,兒子竟然會趁她出門的時候來堵她。
兒子年輕力壯,反應速度也快,還沒等瑞雪反應過來,就衝進了家門。兒子賴著不走,她也沒辦法,於是她就問兒子到底想幹什麼。瑞雪想的是,大不了和兒子再吵一架,可兒子卻說,他已經為瑞雪租好了一套一居室,想讓她儘快搬過去。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瑞雪這下是想明白了,兒子兒媳肯定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們還年輕,有的是時間可以跟瑞雪耗,但瑞雪年紀可不小了,再過幾年可能就會需要有人照顧了,要是那個時候被趕出去,就真的沒有迴轉的餘地了。
瑞雪越想越覺得,與其讓房子落到兒子兒媳手裡,還不如她直接把房子賣掉,這樣的話,至少錢是實打實能拿到的,所以她答應了兒子,說過幾天就會搬出去。兒子見瑞雪終於鬆口了,就沒多想,他興高采烈地回家去了。
兒子走後,瑞雪就找人開始買房子了。賣完房子,她又聯繫了養老院,提前把重要的東西都送了過去。等兒子兒媳中計之後,她就打車去了養老院。等兒子兒媳反應過來的時候,她已經在養老院曬上太陽了。
02
人不要過於貪婪,如果什麼都想要的話,最後往往會失去一切。
有人說,人一生中,能獲得的東西都是固定的,如果太貪得無厭,一次就把所有東西都拿到手,那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這世界上沒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感情也是一樣的,如果一步步把別人的耐心都消耗完,那最終受傷的,只會是我們自己。
如果是父母或子女有過分貪婪的壞習慣,我們也應該對其進行適當的勸說。尤其是對孩子,因為長輩的習慣已經伴隨他們一生了,或許會很難改變,但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只要家長能夠提供正確的引導,孩子就能得到更好的成長。
面對他人的貪婪行為,我們也應該勇敢說不,尤其是在對方影響到我們的利益時,我們更應該果斷拒絕。因為貪婪的人總是很難得到滿足,只要我們縱容了他們一次,他們就會覺得,可以無止境地向我們索求。
不僅是在社會性的人際關係中,就連家庭關係中,也常常有這種事情發生。比如,子女爭奪財產。
通常來說,會爭奪財產的子女,也會推脫老人的贍養義務,因為這種人往往只想得利,不想付出,這種時候,做長輩的就應該有自己的主見,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裡,這樣才不會讓自己老了之後還要看人臉色生活。
我是無筆,關注我,如果你有什麼情感問題,歡迎留言評論,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