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婆婆教育兒媳天經地義,你別插手」「你不配當婆婆」
01
家庭和睦最重要的就是夫妻和睦,婆媳關係融洽,而婆媳關係的紐帶,就是妻子的丈夫、婆婆的兒子。
多數婆媳矛盾得不到緩解,都是因為丈夫沒有做好,或是一味的向著妻子,不顧母親的感受,或是一味的向著母親,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妻子。
而婆媳之間的矛盾並不是向著誰就能解決的,如果婆媳雙方做不到互相理解,只會讓矛盾越來越深。
當然,調解婆媳矛盾也是要用對方法的,否則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糕。
02
劉女士早年喪偶,因為顧及孩子沒有再婚,一直和兒子兩個人相依為命,因為看過了母親撫養自己的辛苦,劉女士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
兒子一天天長大,考上重點大學,畢業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劉女士非常開心,在劉女士心裡兒子是最優秀的,所以在兒子找女朋友這件事上,劉女士一直把關很嚴,一定得找個和兒子一樣優秀的兒媳婦兒才行。
可兒子陸陸續續帶回來好幾個女朋友,劉女士都覺得不如意,眼看兒子年紀越來越大了,劉女士只好放寬自己的條件,讓兒子娶了個她不太滿意的媳婦兒。
俗話說的好,有了媳婦兒忘了娘,劉女士倒不擔心兒子不孝順她,但兒子更關心兒媳婦她可受不了,在兒子心裡,她這個當媽的必須得占第一位。
所以在兒媳婦兒第一天進門兒的時候,劉女士就給了兒媳婦兒一個下馬威,說自己最近累的不行,沒有力氣做飯,讓兒媳婦兒去做。
兒媳婦兒還算乖巧,並沒有反駁劉女士,就自己去做了飯,把屋子也收拾了,晚上兒子還來關心了下她身體怎麼樣,這一頓操作下來,劉女士覺得自己的地位沒有被撼動,心情很好。
當然只是這樣還遠遠不夠,畢竟媳婦兒剛來,也許只是裝裝樣子,所以劉女士決定堅持自己的計劃,三天兩頭就找點兒兒媳婦兒的問題,隨時敲打她,讓她知道誰是家裡的女主人。
大多數時候兒媳婦兒都是乖乖的聽著,偶爾也會不耐煩,但劉女士吩咐的也都做到了。
有一次劉女士聽到兒媳婦兒在屋裡和兒子抱怨她這個當婆婆的欺負她,好在兒子明事理,並沒有聽兒媳婦兒說的,倒是覺得她這個當媽的辛苦了半輩子,享福是應該的。
劉女士滿意極了,這就是她想達到的效果。
兒子結婚沒多久,兒媳婦兒就懷孕了,這下兒子的重心全放在了自己媳婦兒身上,家務也不讓做了,工作也不讓做了,就要在家安心養胎。
劉女士可不幹了,兒媳婦兒不工作了呆在家裡,什麼也不能幹自己不還得伺候著,這太不划算了。可這次劉女士的反對沒有見效,反而被兒子數落了一頓:"她吐的飯都不能吃了,怎麼工作?你就不能為她想想媽?"
劉女士感覺很委屈,她也不能理解現在的女孩子怎麼就這麼精貴,懷個孩子就什麼都幹不了了,自己懷孕那時候,還要下地幹活兒,也沒這麼多事兒。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為了不伺候兒媳婦兒,劉女士選擇了裝病。什麼頭疼腦熱,腰酸背痛,四肢無力,頭暈目眩,反正就是除了躺著什麼也幹不了。
她這麼一作妖,兒媳婦兒挺著大肚子都要陪她去醫院看病,兒子又重回到了以前孝順的樣子,劉女士覺得這一局她又贏了。
終於孩子出生了,本來劉女士是打算幫忙照顧孩子的,可是照顧了沒一個月,劉女士就覺得自己不行了。
可能是年紀大了,她感覺精力真的跟不上了,但是和兒子兒媳同在一個屋檐下,不順手照看一下孩子,確實也說不過去。
不想照顧孩子的劉女士又使出自己的老家本領,裝病,反正每次一生病兒子必定向著她,屢試不爽。
果不其然,一聽劉女士病了,劉女士的兒子又著急忙慌的帶著劉女士到處看病,孩子只能是兒媳婦兒自己帶了。
就這麼過了幾年,每次只要兒子向著兒媳婦兒,劉女士就裝可憐,裝無辜,裝病,把兒子拿捏的死死的。
畢竟兒子要上班,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兒媳婦兒陪自己去醫院,不過劉女士從來都不覺得自己虧欠了兒媳婦兒,反而覺得這麼折騰人挺有意思。
可最後劉女士還是在裝病這個老本行上翻了車。
也許是兒媳婦兒看出了她是裝病,也許是真的忍不了她了,在劉女士最近一次提出要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兒媳婦兒拒絕了。
這次拒絕惹怒了劉女士,這讓她覺得自己在家裡的地位被撼動了,一直都乖乖聽話的兒媳婦兒居然還會反抗了,這樣下去怎麼得了?
劉女士二話不說就打了兒媳婦兒一巴掌,沒想到的時候,兒媳婦兒還還手了,剛好劉女士的兒子下班回來,看到兩個人大打出手,趕忙把兩個人拉開。
劉女士以為這次兒子還會站在自己這邊,沒想到他居然幫著兒媳婦兒說話:"媽,這麼多年我們也忍夠了,你是個好媽媽,但你不配當婆婆!"
這話重重的敲在劉女士的心上,她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可兒子已經不再聽她的辯解,直接把她送回了老家。
03
有些心思你不說不代表別人不懂,千萬不要把別人的忍耐當成傷害別人的資本!
第一:難解的婆媳關係背後,一定有一個搖擺不定的男人。
婆媳矛盾大多是婆媳雙方觀念不和,互相不理解造成的,當然也有很多像上文中劉女士這樣故意挑事兒的婆婆。
其實劉女士本來有一個孝順的兒子,也可以有一個孝順的兒媳婦兒,但就是因為她怕兒子有了媳婦兒忘了她,就事事都想壓兒媳婦兒一頭,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而劉女士的兒子,也是一會兒向著母親,一會兒向著媳婦兒,完全隨心情,沒有一點兒原則,兒子的所作所為不僅沒讓劉女士產生安全感,反而覺得只要自己不作妖,兒子就被兒媳婦兒搶走了。
如果一開始,劉女士的兒子就能看清母親的本質,並且加以寬慰,劉女士也不會落得那麼個慘澹的結局。
所以有一個搖擺不定的兒子或丈夫,更容易引發婆媳矛盾。
說到底,婆媳都是為了一個男人爭來爭去,如果這個男人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清楚的知道媳婦兒和母親的訴求,就能有效的阻止矛盾的發生。
可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大多數情況下,男人就只能看著母親和媳婦兒發生矛盾,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