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不但遊說其他各國一起來對付秦國,還一直在囤積糧草、組織人馬準備反擊。
趙國原本答應割讓六座城池,但後來又反悔,秦王又震怒了,於公元前258年2月進攻邯鄲。
秦國決定發動邯鄲之戰時,已經延誤了時機。
白起認為這場戰爭很難打贏,所以拒不出戰,並勸說秦昭王不要出兵。
秦王的怒氣沒有這麼容易熄滅,命令白起不成後,讓范睢去勸說,但白起表示:「我身體不好,實在沒法出戰。」
這時秦王只好改派王齕出征,吃了大敗仗。
白起表示:「秦不聽臣計,今如何兮?」
秦王聽了白起的話,更加惱羞成怒,強令白起出征,但白起還是不肯。
秦王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便革除了白起的武安君爵位,貶為士兵,命他遷往陰密居住。
白起因病沒有馬上動身,幾個月間,秦軍的情況越來越危急,秦王便更加遷怒於他,命他馬上離開咸寧。
白起帶了一家老小離開後不久,范睢和秦王兩人商量:「這人還非常不服氣,正發牢騷呢!」
秦王害怕白起的能力,怕他被別國所用,就派人帶了一把劍追上了白起,讓他自刎。
白起拿起劍時,仰天長嘆:「我有什麼過錯呢?」
他考慮了良久,想起了自己金戈鐵馬的歲月,他在戰場廝殺了大半生,手上早已沾滿了鮮血:「是啊,我本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士兵投降的有幾十萬人,我用欺詐之術把他們活埋了,這已經夠死罪了。」
白起生前說的這段話,說明他在長平之戰後受了刺激,還是有些愧疚。
他也知道殺降兵很缺德,所說的「欺詐之術」也成為難以洗白的污點。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幫高層背了一些鍋,受了委屈,又要去打明知無法打贏的仗,這不符合戰神的人生信條,所以白起寧死也要維護戰神的榮耀。
長平之戰是白起的巔峰之戰,他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掌握著幾十萬人的生殺大權,他的嗜血和殘忍,也讓自己走上了絕路。
有史學家評論,秦昭王明知道此戰必敗仍要強令白起出征,不是考驗白起的軍事能力,而是想檢驗他的忠誠度和執行力。
如果白起的性格能柔和一點,也不至於落下這樣的結局。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