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城門都是朝里開?知曉背後緣由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2024-02-29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它不會為任何人停下前行的腳步。

當我們駐足瞭望,唯有濃重的嘆息,原來時光轉瞬即逝,匆忙間已經度過了無數個漫長的春秋。

好在,時間的無情,讓歷史更有味道,我們翻開歲月這本巨著,便能從縫隙中洞察已經流逝的過往,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那一個個更迭的王朝,都在訴說歷史的波瀾壯闊。

在歷史奔騰向前的過程中,戰爭是無可避免的調味品,每逢王朝更迭,總會伴隨著殘酷的爭鬥,如何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處在戰爭漩渦中的所有人都是參與者,他們集思廣益,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

當我們洞悉戰爭的時候,往往會關注那些出眾的軍事家,而忽略很少在歷史中留下名字的工匠,但不可否認的是,戰爭能否取勝,工匠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比如說能否打造出更為堅硬鋒利的武器,比如說能否打造出速度更快的破城利器,再比如說能否將城池建造的堅不可摧……

冷兵器時代下,這些應用在戰爭中的工具和技術,往往能發揮出比軍事指揮才能更為直接的威力,所以不能被小覷。

不過無論城牆建的再高,城池建的再堅固,都會留下供城中人出入的城門,這自然也成為了攻城戰爭中進攻一方千方百計要重點攻擊的地方。

想想也是,相比較城牆來說,古代的城門大多是木頭建造的,摧毀起來也相對比較容易。

當我們遊覽古城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很令人費解的問題,即:古代城門為何都是朝里開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城門朝里開更容易被攻破,畢竟只要人多力氣足夠,靠蠻力推都能推開,那為何古人不將城門建的朝外開?

知曉背後的緣由後,我們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城門的構造

為了應對戰爭和自保,古代的城池外面往往還會挖一圈河流,名曰護城河,河上建橋,平時供百姓出入,戰時則毀掉橋樑,護城河也就成為了第一道防線。

但是當敵人越過了護城河,就要依靠城池的堅固來抵禦敵人了。

古代的城池和我們現在的城市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想必去過古城遊玩的小夥伴,能發現古城的城牆往往很厚,城門因此成為了一座城的弱點。

但又不能不留城門,戰爭不是持續不斷的,城中的人沒辦法也不可能一直呆在城中不出來,所以儘管城門是弱點,也必須要建造城門,一般說來,一座城池往往會留下東西南北四個城門。

平日裡士兵也只需要重點把守著城門,便能使得城內相對安全。

古代的工匠在建造城門的時候,會選擇堅硬的木頭,畢竟木頭越堅硬越能發揮抵禦力。

古代的城門不像我們現在的大門那樣,當大門不容易開關的時候,還能留下一個小門以供進出,古代的城門有時候需要很多人一起合力開關,這種構造自然也是為了安全。

除了城門自身的重量外,工匠還會在城門上按上堅固的門閂,城門關上後關上門閂,便是古人認為最為堅固的防護了。

而要想城門發揮出最大的抵禦能力,工匠往往會設計將城門朝里開,那麼城門朝里開和朝外開又有什麼區別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城門朝里開

看過古代戰爭影視劇的小夥伴,在觀察攻城戰的時候,便能發現,人們在攻城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用攻城車載著大木頭去撞擊城門。

這並不是因為這種方法最為直接,而是城門朝里開的話,這樣的方式最為湊效。

可是這種的攻城往往會損失慘重,因為城門雖然就在那裡,但城中的士兵可不會坐在那等著攻城車破門,他們會在城牆上全副武裝,用弓箭來射擊攻城的人。

要知道城門在下,自然也在士兵拉弓射箭的射程之內,這樣的話,或許攻城的士兵還沒有貼近城門就被射成了刺蝟。

此外,即便士兵沒能打退攻城的敵人,他們也可以立即增派人手去城門裡牢牢堵著城門,以防被攻破。

所以,在攻城戰爭中,採用強攻的方式,並不是首選,因為這樣會損失慘重,即便我們看著城門就在那,而且是看似很好攻破地朝里開,也無法在短時間內破城。

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喬裝成城中人,伺機混入城池之中,然後偷偷地將門打開,就可以長驅直入了。

這也就是說,城門朝里開,主動權則掌握在城內守軍的手中,即便有時候軍事力量懸殊,也能抵抗一陣子。

比如說唐朝時期的張巡,他憑藉著睢陽城的堅固,以7000人抵抗了10餘萬的叛軍長達10月之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城門朝外開

相比較城門朝里開,城門朝外開,看著則更有利於抵禦敵人的衝鋒,但實際上朝外開的城門很難發揮出抵禦敵人進攻的力量。

城門朝外開的話,敵人在破城的時候,根本不用衝擊到城下去艱難地破城,而只需要在城門上固定好繩子,然後利用牛馬等牲畜的力量,便可以輕鬆破開城門。

或許有小夥伴會說,他們用牛馬來拉的時候,城裡的人難道會坐以待斃嗎,他們現在不能拿弓箭射擊嗎?

當然可以,但效果並不顯著,因為敵人可以將繩子的距離拉長,馬匹在弓箭的射程之外,依然可以利用繩子將城門拉開。

退一萬步說,即便城門無法被馬匹給拉開,那就意味著城池就安全了嗎,當然不是,更大的危險還在後面。

比如說,敵軍可以利用地下工事挖到城門的地方,然後在城門前面堆起高高的土掩住向外開的城門,一旦城門被土所掩住,這意味著,城門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打開的死門。

這樣一來,城中的人便面臨著被圍困的風險,外面的敵人只需要安靜等待,城中便會大亂,這時候即便城中的守衛士兵想要向外突圍也無法辦到,畢竟城門很難突破,即便突圍也是死路一條,最好的結果只能是投降。

這也就說,城門一旦向外開,那麼戰爭的主動權是屬於攻城一方的,以什麼樣的方法破城,也是攻城人說了算。

由此可見,城門朝里開和朝外開是一門大學問,並不是隨意選擇的,所以得知其中的緣由後,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早已經掌握了城門開向的各種優缺點,最終選擇了將城門朝里開。

參考資料:《古建築物語》等。

(圖網,侵刪)


相关文章

  • 不惜賣掉7棟房!佛心嬤「10元便當50年不漲」欠錢照樣開,拾荒補菜錢「只為讓窮人吃飽」
  • 婚車迎上喪葬車狹路相逢「互不讓道」,新娘見狀下車一個舉動驚呆眾人:大事不妙
  • 中1億頭獎!烤魷魚老闆嗨到「砸店」客人全傻眼!夜市證實了
  • 「90度鞠躬賣玉蘭花」婆婆烈日下被十幾台車拒絕!他心疼掏100元買,下秒景象超衝擊
  • 國中生「撿到30萬交還失主」堅持不收回禮!4個月後全校師生都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