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討伐蜀漢,後主劉禪不敵,舉城投降,這標誌著三國亂世已經到了尾聲。
同年,司馬昭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
公元265年,司馬昭病逝,其子司馬炎掌握大權,僅僅幾個月之後就代魏稱帝,建立晉朝。
公元280年,司馬炎派三路大軍討伐東吳 ,東吳末代皇帝孫皓見大勢已去,脫掉衣服,命下人將自己反綁,出城投降,東吳滅亡,從此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建立晉朝的司馬氏是三國的終結者,但是由於司馬氏也是曹魏政權出身,所以我們也能認為是魏國滅亡了蜀國和吳國,只不過改了一個名字而已。
從這點來說,曹魏政權其實自始至終都是三國中勢力最大的,東吳也好,蜀漢也罷,終究都是東漢末年這齣舞台劇上的配角。
如果不是《三國演義》這本文學名著的橫空出世,那麼蜀漢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並不會比東吳多多少,畢竟就地盤和人口而言,蜀漢連東吳也比不過。
不過好在蜀漢的開創者劉備很善於投機,在很多主公手下都當過小弟,細細算來,大概有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比起呂布的三姓家奴,那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唯一的區別是劉備這人很有原則,他雖然投奔的人很多,但從來不會認別人當爹。
至於說劉備為何會率先投奔公孫瓚,這是因為在曹操、劉備、孫權等人成長起來之前,公孫瓚是當時最有實力的軍閥勢力。
公孫瓚最風光時,手下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其中還有三大猛將,公孫瓚死後,劉備和曹操各得其一。
殊不知,剩下的那位曾威風一時,鼎盛時期還力壓趙雲一頭,我們來一起看看這三位猛將都是誰。
曹操之田豫
田豫成名很早,早在劉備投靠公孫瓚的時候,就已經聲名鵲起,劉備非常看重他,在劉備擔任豫州刺史時,就想著與田豫一起共謀大事。
可是田豫根本看不上劉備,便以母親年老為由請辭,劉備很捨不得他,但古人又極為講究孝道,劉備根本沒有理由挽留,只得揮淚與之告別。
後來田豫看準機會,又抱住了公孫瓚的大腿,被其任命為東州縣令。
當時公孫瓚的部將王門背叛,還幫助袁紹進攻東州,就在眾人準備投降之時,田豫登上城門將王門罵了個狗血噴頭,王門慚愧不已,悻悻而走。
公孫瓚失敗後,鮮於輔代行太守之職,他與田豫關係很好,便任命田豫為太守府長史,當時群雄並起,鮮於輔便與田豫商討該投奔誰。
田豫直言:
終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歸命,無後禍期。
鮮於輔很信任田豫,便聽從他的建議投奔了曹操,曹操覺得田豫這人很識相,便對其委以重任。
曹操去世後,田豫又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重用,當時北方游牧民族強盛,時常騷擾邊疆,曹丕便任命田豫為使節前去北疆坐鎮。
田豫不負眾望,將北方不聽話的游牧民族盡皆收拾了一遍,自此威震北疆,成為了曹氏政權的核心人物。
魏明帝即位之後公孫淵叛變,田豫又被委派前去討伐,結果公孫淵被打得抱頭鼠竄,後來孫權又率大軍進攻合肥,田豫上表呈計,以不變應萬變,終敗退孫權。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到了司馬懿當權時期,田豫的才能又被其深深賞識,還將其徵召為衛尉,田豫以年事太高請辭,但司馬懿卻不允許,最終拗不過田豫只好拜其為太中大夫,官封長樂亭侯。
劉備之趙雲
公元191年,趙雲被常山郡人民推舉,率領本郡義從加入到公孫瓚的麾下,公孫瓚對此很是奇怪,畢竟當時很多勢力都歸附了袁紹,公孫瓚便問趙云何故?
趙雲卻回答說:
天下大亂,並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我們常山人只認仁政。
自此之後,趙雲便跟隨公孫瓚南征北戰,只是對於趙雲的耿直,公孫瓚始終覺得心中有個疙瘩,這使得趙雲和劉備越走越近。
公孫瓚失敗後,趙雲也面臨和田豫一樣的境況,不過趙雲沒有投靠曹操,直接跟著劉備開啟了新的征程。
趙雲一生極為光彩,作為劉備五虎上將之一,創造了很多不可能,尤其是長坂坡一戰奪回劉禪一戰,更是打出了常山人的豪氣。
趙雲很得劉備的信任,當時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後非常囂張跋扈,劉備直接任命趙雲來管理內事,使得孫夫人不得不收斂小性子。
後來孫權要接妹妹回東吳,臨走前,孫夫人還想著把劉禪帶走,結果被趙雲奪回。
除了這兩次奪阿斗之外,在蜀漢的很多次大戰中,趙雲都功不可沒,頗有大局觀的趙雲一度被後世稱之為三國時期最完美的儒將。
劉備去世之後,趙雲依然忠心耿耿,為蜀漢戰鬥到了生平的最後一刻,趙雲去世後,被追諡為順平侯。
白馬之嚴綱
公孫瓚的麾下除了田豫和趙雲外,剩下的那位大將名叫嚴綱,此人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但是在公孫瓚時期,他卻是能力壓趙雲一頭的存在。
公孫瓚崛起之時,手下有一支相當彪悍的軍隊,名曰:白馬義從。
放在現在來說,白馬義從就是典型的特種兵,無論騎術,還是射箭,必須要頂尖才能加入。
這是公孫瓚與北方胡人長期對抗中摸索出來的必勝法寶,這是軍隊屬於精銳輕騎兵,戰鬥力相當爆棚。
起初,白馬義從的規模很小,只有數十人,後來漸成規模之後,公孫瓚便從中選拔出一位各方面盡皆超出常人的佼佼者來擔任指揮官,此人便是嚴綱。
嚴綱在當時名氣非常大,是公孫瓚手中的一把利劍,他率領的白馬義從更是威震塞外。
後來公孫瓚覺得塞北不好玩便轉戰中原,嚴綱率領的白馬義從更是立下了赫赫戰功,幫助公孫瓚割據了相當大的地盤。
在這一時期,趙雲的名氣與嚴綱相比根本難以望其項背,幾乎人人都知白馬嚴綱,對於常山趙子龍則不屑一顧。
只是可惜,嚴綱沒有活到公孫瓚失敗,自己便先行去閻王爺那報道去了。
當時公孫瓚進軍冀州,由於其冒進的指揮,使得嚴綱與所率的白馬義從被袁紹部將重重包圍,無力突圍,最終兵敗被斬,自此,江湖再也沒有了嚴綱,也沒有了白馬義從的傳說。
由此可見,公孫瓚手下的這三位猛將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只是一個便宜了曹操,一個壯大了劉備,還有一個死得比竇娥還冤。
歸根結底,是公孫瓚的能力不行,沒有將這三人的能力發揮到極致,這也註定了在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中,公孫瓚只能以失敗終結。
參考文獻:《三國志》等。
(圖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