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原創
戰國最顯著的一個時代特徵就是「戰」,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和兼并也離不開這個字,戰也就是戰爭,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可不像現在這樣不用人出面就可以把對方轟炸的亂七八糟,那時候的戰爭一開始其實靠的就是人多,也就是排兵布陣,但是隨著戰爭次數的增多,逐步開始向「詭道」演變,打仗更多的開始靠智謀了。
說起這個演變,有一個明顯的戰爭標誌就是「桂陵之戰」,這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次截擊戰,也是成語圍魏救趙的出自之處,這場戰爭其實在歷史和影視劇上出現國很多次,因為它的主角是龐涓和孫臏這兩個千古大冤家,他們之間的故事也被現在很多人津津樂道。
傻傻分不清楚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說起這場戰役,很多人同時會想到另外一場戰役,就是馬陵之戰,這兩次戰役僅僅只有一次只差,其實所有的打法都是一樣的,據史記載,這兩場戰役只是發生的地點不同,只是被救的國家不同,但是傻傻分不清楚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其中一個在歷史中就不存在,說此之前,我們還得先說說歷史對這兩次戰役的記載。
桂陵之戰,發生的時間在公元前354年,這時候的魏國國力空前強盛,是戰國七雄里國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它的魏武卒讓其餘六國聞風喪膽,實力強大的魏國自然要想著向外擴張,龐涓作為魏國的一代名將,也不是浪的虛名,但是他的才華還是和他的師弟孫臏差了一大截。
桂陵之戰中孫臏已經生擒了龐涓。
屢次被龐涓陷害的孫臏,失去了雙腿,苟延殘喘的逃回了齊國,被齊王重用,魏國已經開始大舉向趙國進軍,想要一舉滅趙,趙王就向齊王求救,但是齊王並沒有立即出兵,等到魏國攻入了邯鄲,齊國拜田忌為將軍,拜孫臏為軍師,浩浩蕩蕩去救趙國了,本來在趙國邯鄲等待著齊兵魏軍去沒有等來齊軍。
因為齊軍在孫臏的建議下,去攻打守備薄弱的魏國大梁城了,大梁城是魏國最重要的城市,不能有任何閃失,就這樣孫臏被魏王催的只能班師回救,孫臏卻在龐涓回救的路上設下伏兵,等到魏軍出現,一舉把魏軍打的落花流水,並且生擒了魏國主將龐涓(劃重點)。
面對深仇大恨,孫臏真能放走龐涓?
馬陵之戰,發生的時間在公元前341年,這次魏國進攻的對象是韓國,戰爭的形式和桂陵之戰如出一轍,並且歷史上記載的這場戰爭的雙方還是魏國的龐涓和齊國的孫臏,並且還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減灶示弱」和「龐涓死於此樹下」等故事,龐涓兩次上同樣的當,也被現在人說成豎子無能。
當然這上面都是歷史中的記載,其實馬陵之戰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因為這場戰役的疑點真的太多了,我們一點一點來分析,桂陵之戰的時候,已經成生擒了魏國的龐涓,雖然有一說龐涓隨後被放回了魏國,但是就那種情況,孫臏被其害的差點身死,怎麼會輕易放走龐涓,即使齊國真放走了龐涓,又怎會再度讓其為將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馬陵之戰是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卻不用參戰?
《史記·魏世家》說的這場戰役是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再次用「圍魏救趙」的打法,大敗魏國,讓魏國失去霸主地位,《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這場戰役是魏國攻打趙國,韓國和趙國親近就一起抵抗魏國,但是打不過,才向齊國求救,《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這場戰役是魏國和戰國聯合攻韓,韓國不敵,向齊國求救,別急,還沒完。
《史記·韓世家》中記載的這一年沒有任何戰爭,只留下了「申不害相韓,諸侯不來侵伐」,也就是說韓國在這幾年就沒有戰爭,何來魏國攻打韓國,關於這場戰役,《史記》中三次記載均不一致,這四次記載,兩次提到韓國沒有參戰,一次提高韓趙抗魏,只有一則提到了魏國攻打韓國,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說法。
馬陵之戰的決戰地點不符合實際戰爭,兩軍將領也存質疑?
據歷史學家考證,馬陵當時應該在衛國濮陽以北,魏國大梁和齊國臨淄之間,在當時應該是齊國的國境,並且和大梁離得很遠,魏國抵禦齊國入侵,卻在齊國的國境之內,當真不可思議,而另一說法馬陵在現在的山東郯城,這個地方在當時就是齊國腹地,魏國又怎麼會到這個地方抵禦齊國呢?
馬陵之戰兩軍的將領普遍認為還是龐涓和孫臏,這也是孫臏復仇殺死龐涓的戰爭,而有其他歷史記載這場戰爭的雙方將領確實齊國的田盼和魏國的太子申,並且在太子申抗敵的時候,還路過了宋國的外黃,在這裡還有一個徐子勸說太子申不要出兵的記載,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飛魚評說:
傻傻分不清楚的和馬陵之戰,其中一個在歷史中就不存在,有歷史學者認為,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找到了兩份不同時間齊魏交戰資料,但是這兩場戰役雖然幾乎一模一樣,因為時間不同,司馬遷就拆成兩場戰役來寫,其實很可能就是同一場戰役,您對此怎麼看呢,歡迎留言交流!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竹書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