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韓戰爆發,蘇聯的態度可謂是非常的詭異,如果不是我國及時出手,那麼,很可能出現十分糟糕的局面。可以說,當時的韓戰,撇除戰場之外,蘇聯是名副其實的問題核心。
作為當時社會主義陣營中的老大哥國家,朝鮮想要發動統一戰爭,那麼就必須得到蘇聯的許可和支持,因為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半島的家務事,更是兩大陣營之間的較量。
我們知道,在韓戰這件事上,對於朝鮮方面尋求的支持,蘇聯是首肯與答應的,也就是說蘇聯已經答應朝鮮發動這場戰爭,並承諾將會給朝鮮提供相應的幫助。
但是這個幫助究竟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別說連朝鮮拿不准,就連蘇聯自己都猶豫不決。更為關鍵的是,蘇聯不僅屢次提出要朝鮮戰前給我國「通氣」,聽聽我國的意見,而且在朝鮮方面行動緩慢之際,又多次心焦急不可耐的催促朝鮮趕緊去北京談談情況。蘇聯方面更是表示,雖然蘇聯首肯了朝鮮的未來行動,但是決定權還是要取決於中國。
所以不難看出,當時的蘇聯雖然首肯了朝鮮的下一步行動,但是蘇聯這種做法有著「推卸職責」與「畏縮僥倖」的意味,缺乏了作為一個「一哥」應具備的擔當與魄力。
當時的蘇聯既幻想於北韓能夠行動迅速,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行動之前,閃電般地結束戰爭。史達林毫不懷疑朝鮮人民軍擁有瞬間摧毀南韓的實力,而是非常忌憚西方國家的行動,所以史達林希望不給美國等國家介入朝鮮半島的時間和機會。
如果事情發展的不順利呢,蘇聯該如何應對呢?對朝鮮置之不理是不可能的,蘇聯拉不下臉,也會讓自己的兄弟們寒心。所以,這就出現了蘇聯為何如此重視我國的態度了,因為蘇聯需要我國去為這場戰爭兜底,而不想自己操刀上陣,這就可以看出蘇聯的軟弱和投機的一面了。
可以說,當時的蘇聯本質上是對於西方國家產生了一定的畏懼,二戰雖然打造了一支蘇聯鋼軍,但是對面的美國表現出來的全方位超強戰力和潛力,是蘇聯比不了的。蘇聯很明白,自己雖然在後來的瓜分利益中態度強硬,在後來的東歐邊境也擁有泰山壓頂之勢,但是那都是中看不中用,都是在耍花槍。
這也就是蘇聯為何作為老大首肯戰爭但是又表明將決定權交給我國的原因了,確實打得一手好牌。其實就當是的局勢來看,蘇聯首肯與否以及是否將決定權交給我國,都不是那麼重要,畢竟對於我國的周邊安全問題,我們會做出自己的判斷,絕不會事事依附於蘇聯的態度。當然了,鑒於我國的新建,所以在軍事方面需要蘇聯的支持,但是我們看到,蘇聯的表現是讓人失望的。
而美國參戰後,也同樣有著這方面的顧忌,美國一方面害怕徹底陷入與我國的交戰之中,讓蘇聯坐收漁翁之利,另一方面,美國也是小心翼翼的將戰場維持在半島部分而不敢招惹中國其他地方,就是害怕此舉會直接導致蘇聯參戰。美國人明白,依據朝鮮的體量,蘇聯可能會捨車保帥,但是鑒於我國的體量,蘇聯絕對不會坐視不管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所以,當時的雙方都明白,這場戰爭打到後來就是為了爭一口氣,畢竟誰都不願意導致事情失控,也不願意低頭認輸,丟了自己和陣營的面子。人活一口氣,國家也一樣。但是美國親自參戰了,問題就成了蘇聯會不會參戰的問題了。
於是問題就來了,美國怕蘇聯參戰,而蘇聯也怕自己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