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韓戰爆發,蘇聯的態度可謂是非常的詭異,如果不是我國及時出手,那麼,很可能出現十分糟糕的局面。可以說,當時的韓戰,撇除戰場之外,蘇聯是名副其實的問題核心。
作為當時社會主義陣營中的老大哥國家,朝鮮想要發動統一戰爭,那麼就必須得到蘇聯的許可和支持,因為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半島的家務事,更是兩大陣營之間的較量。
我們知道,在韓戰這件事上,對於朝鮮方面尋求的支持,蘇聯是首肯與答應的,也就是說蘇聯已經答應朝鮮發動這場戰爭,並承諾將會給朝鮮提供相應的幫助。
但是這個幫助究竟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別說連朝鮮拿不准,就連蘇聯自己都猶豫不決。更為關鍵的是,蘇聯不僅屢次提出要朝鮮戰前給我國「通氣」,聽聽我國的意見,而且在朝鮮方面行動緩慢之際,又多次心焦急不可耐的催促朝鮮趕緊去北京談談情況。蘇聯方面更是表示,雖然蘇聯首肯了朝鮮的未來行動,但是決定權還是要取決於中國。
所以不難看出,當時的蘇聯雖然首肯了朝鮮的下一步行動,但是蘇聯這種做法有著「推卸職責」與「畏縮僥倖」的意味,缺乏了作為一個「一哥」應具備的擔當與魄力。
當時的蘇聯既幻想於北韓能夠行動迅速,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行動之前,閃電般地結束戰爭。史達林毫不懷疑朝鮮人民軍擁有瞬間摧毀南韓的實力,而是非常忌憚西方國家的行動,所以史達林希望不給美國等國家介入朝鮮半島的時間和機會。
如果事情發展的不順利呢,蘇聯該如何應對呢?對朝鮮置之不理是不可能的,蘇聯拉不下臉,也會讓自己的兄弟們寒心。所以,這就出現了蘇聯為何如此重視我國的態度了,因為蘇聯需要我國去為這場戰爭兜底,而不想自己操刀上陣,這就可以看出蘇聯的軟弱和投機的一面了。
可以說,當時的蘇聯本質上是對於西方國家產生了一定的畏懼,二戰雖然打造了一支蘇聯鋼軍,但是對面的美國表現出來的全方位超強戰力和潛力,是蘇聯比不了的。蘇聯很明白,自己雖然在後來的瓜分利益中態度強硬,在後來的東歐邊境也擁有泰山壓頂之勢,但是那都是中看不中用,都是在耍花槍。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