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師海靈格說: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每一種關係,都有其不可逾越的界限。
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可以讓你和親人,都處於自己的舒適圈裡,親密卻又各自獨立。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無邊界的關係,是中國特色關係。
的確,我們生活在一個重視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大環境里,身邊人普遍缺乏界限感,尤其是「中國式家庭」里的父母。
學者周國平曾說: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是不清楚的,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源於無意中突破了這界限。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習慣把子女看成自己的所有物,他們喜歡干涉子女的生活、左右子女的選擇,甚至想要掌控子女的人生。
他們以愛之名,一次又一次突破子女的界限,最後導致衝突產生。
那麼,要如何與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和睦相處?
《奇葩說》的辯手席瑞認為,最重要的是先明晰自己的邊界,他說:
「如果我們連自己的邊界,都確定不了,那我們又如何,去苛責對方的越界?」
唯有堅定地分清邊界,讓父母看清你的底線和原則,父母才會尊重你,不再隨意地越界。
01.原生家庭負擔重
網友林茵(化名)的婆婆,也是一個缺乏界限感的人。
當初林茵和老公周堯(化名)談戀愛時,婆婆多次橫加干涉,若不是周堯的態度堅定,兩人早已被拆散。
婆婆之所以不喜歡林茵,是因為林茵的家境。
林茵出生在周邊鄉鎮,是家中長女,下面還有一個弟弟。林茵家境本就一般,雪上加霜的是,父親在她大三時,因為意外事故,失去勞動能力。
還好,父親生活還能自理,也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母親獨力扛起養家重任,但她的工資,僅能維持一家人生計。
林茵只能靠自己勤工儉學。艱難讀完大學後,她在縣城找到工作,開始幫母親一起承擔家庭開支。
後來,弟弟也考上大學,家裡的負擔更重了;再加上父親這些年,一直在進行後期康復治療,那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林茵身上的壓力很大。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光環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別人會因為你身上某一個優點,而對你的其他方面,也給予較好的評價。
與之相反的是「惡魔效應」,別人對你身上某一特徵有不良印象,就會對你這個人的整體評價偏低。
婆婆對林茵的印象很不好,儘管林茵長相清秀,落落大方,積極上進,但在婆婆眼中,林茵就是一個「大坑」。
婆婆覺得她不但家庭負擔重,而且還有一個需要資助的弟弟……
就像《流金歲月》里,婆婆謝佳茵對朱鎖鎖的第一印象就是「撈女」,因此,她對朱鎖鎖的態度,一直都不夠尊重。
02.婆婆缺乏界限感
林茵的處境也是如此。不過,她最終還是嫁給周堯。
周堯雖然有一些「媽寶」,但只要涉及到她,周堯的態度就很堅決,這讓林茵很有安全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婚後,林茵和公婆住在一起生活。
實際上,公婆名下有3套房子,但婆婆堅持要住在一起。她除了不捨得和兒子分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心林茵會偷偷補貼娘家。
婆婆還沒退休前,是單位的中層管理,她性格強勢,掌控欲極強,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侵犯邊界的事情時有發生。
婆婆經常不顧林茵的感受,一個勁兒地灌輸她的價值觀、想法、期望。周堯早已習慣婆婆的掌控,並沒有覺得什麼不對,但林茵卻感到無比煎熬。
她剛嫁入婆家,不願和婆婆發生正面衝突,為了避免婆媳矛盾影響到夫妻關係,她只能先讓周堯這個「戰友」,擺正態度。
林茵拿出結婚證給周堯看,說結婚證上是兩個人的名字,兩個人的頭像,也就是說,我嫁給的人是你,不是你的家人。
我們兩個人組建一個小家庭,現在只是暫時住在你父母家,我們要努力賺錢,自己去買房,建立真正屬於我們的家庭。
林茵剛和周堯制定好買房計劃,周堯的工資卡便被婆婆收走了。
婆婆的理由是,統一管理家庭開支。林茵怒了,她知道婆婆是出於對自己的防範,但這樣的行為明顯是越界。
周堯卻不以為然,說自己是家裡的獨生子,母親又不會亂花錢,幫忙存錢也好……
林茵見周堯和婆婆一樣,界限感模糊,氣不打一處來,但她還是耐心地引導周堯,說你現在結婚了,你首先是別人的丈夫,然後才是別人的兒子。
將來你無論是看病做手術、買保險,還是買房,別人第一個問的是,你老婆知道嗎,找她來簽字,而不是找你父母。
03搬離婆家分清邊界
林茵堅持讓周堯把工資卡拿回來,至於家庭開支,可以一起分攤。
林茵平時為避免和婆婆相處,午餐都是在公司食堂解決,周堯因工作原因,也是晚上才回家吃飯。
婆婆讓兩人每月交4000生活費,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把工資卡還給周堯。
不久後,林茵和婆婆徹底鬧翻。
林茵弟弟考上大學後,他的學費和生活費,一直都是林茵給的。不過從大二開始,弟弟連續三年獲得獎學金。
而且,懂事的他,平時還會做些兼職,自己賺取生活費,後面他漸漸不再需要林茵的資助。
弟弟學習成績優異,學校推薦他讀碩,學費每年9000元,弟弟不得已,向她開口借6000元。
作為姐姐,林茵當然義不容辭。
弟弟收到錢後,給她回了一條語音,告訴她6000塊錢收到了。當時林茵廚房洗碗,順手把語音點開。
誰知,婆婆正好走進來,聽到了。
工資卡被周堯硬生生拿回去,婆婆本就耿耿於懷,如今看到林茵拿錢補貼弟弟,她的心態頓時不平衡了,含沙射影地數落了林茵幾句。
林茵本想解釋,但婆婆的話,傷到她自尊心。於是,情緒失控的她和婆婆爭執起來。
後來,林茵痛定思痛,覺得婆婆一而再,再而三地侵犯小家庭的邊界,主要就是因為他們住在公婆的房裡,寄人籬下談什麼邊界?
林茵暫時買不起房,她決定去外面租房,在她的鼓動下,長期生活在父母管控下的周堯,也心動了,同意去租房過二人生活。
為避免婆婆阻攔,租房的事一直悄悄進行,等到婆婆發現,木已成舟。
婆婆大怒,她心裡無法接受,自己養育近30年的兒子,竟然被林茵「拐」走。而且,婆婆極好面子,這事若讓親朋好友知道,她將顏面掃地。
04.婆婆5天上門7次
林茵搬到租房後,婆婆5天連續上門7次。
婆婆讓兩人搬回去同住,婆婆說家裡有3套房子,何必浪費錢在外面租房?
可是,林茵態度堅決,她決定和婆婆分清邊界。
婆婆連續勸說幾天後,見林茵不為所動,兒子又躲躲閃閃,她忍不住大喊:「家裡150平的房不住,跑出來租房也不怕人笑話……」
後來,在公公出面勸說下,婆婆漸漸接受現實。
婆婆對林茵的態度開始有些轉變,不再像以前那樣頤指氣使,交談中也會斟字酌句,多了一些尊重。
婆婆時不時還會做上一桌好菜,讓公公出面喊兩人回家吃飯。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提出一個觀點,他說:
█東方金報網HtTp://Www.dfjb.net██中國人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們缺乏界限感。
的確如此,無論親人還是朋友,相互保持界限感,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尊重。
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再多一些將心比心和換位思考,家庭將會和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