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轉眼2023年已經過去了大半,今年的2023年是「雙春年」,也就是說,在農曆上,一年裡有兩個立春節氣,當然,民間也流傳了很多關於「雙春年」的說法。可到了明年的2024年,卻是「無春年」,就是說2024年在農曆上沒有立春節氣,在民間人們也把「無春年」的年份稱為「寡婦年」。那麼,2024年的立春跑哪去了?對於「無春年」民間有什麼說法?
2024年的立春跑哪去了?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一年的開始。按正規說,每年都有立春,可為什麼會出現「無春年」和「雙春年」的情況呢?
出現這樣的情況好像是一種獨特現象,其實,這是陽曆和陰曆之間的「陰差陽錯」造成的。陰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農曆,它是以月亮環繞地球一周推算的結果而制定的曆法;陽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公曆,它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周計算的結果而制定的曆法。因此,陰陽兩種曆法存在很大的差別,也許有的朋友會說,使用一種曆法不就行了嗎?為何使用兩種曆法?
畢竟我國古代使用的是農曆,後來華夏雖然一統,但處於以前農耕時代各個部落的生活習慣不同,所沿用下來的生活習慣也不同。國際通用的曆法是以一年太陽回歸年為周期,謂之太陽曆,故稱為陽曆,全球公用,所以也稱為公曆。
我國採用陰陽兩種曆法,就是為了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生活習慣來考慮,這不但有利於各個部落的生活習慣,同時也有了整體大團結的概念。因此,我國一直沿用的是陰陽曆兩種曆法。
大家知道,二十四節氣是反映氣候特點服務於農事活動的,雖然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基本上是固定的,但農耕的人們習慣於農歷,而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上並不固定。
據科學家觀測,月球環繞地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約為 29.5306 日,一年大約355天左右,而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需要365.2422日。這樣比較來算,陰曆在一年中就比陽曆少十天多,三個農曆年就會比三個陽曆年少一個月。
為了彌補陰陽曆時間的這個差距,農曆的曆法就引入一個閏月的制度。即是在一個適當的年份中,增加一個月,所以也就有了閏月。
雖然這樣平衡了陰陽曆的差距,但由於陰曆閏月,多了一個月,而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是固定的,從而也就導致了一年裡陰曆上有「單立春」或「雙立春」或「無立春」的現象出現。按照這樣的推算,農曆年在每19個年頭裡,就有7個年沒有立春,7個年是雙立春,5個年是單立春。
2024年的立春節氣跑哪去了?它跑在了前面。今年的2023年立春節氣是陽曆2月4日,陰曆的正月十四。由於閏二月,雖然2024在陽曆上看依然是2月4號,但在陰曆上卻是2023年十二月二十五就迎來了立春節氣。而農曆2025年的立春是正月初六,以農曆年來看,2024年就是沒有立春節氣。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在過新年方面來說,雖然陽曆年的元旦是新年的開始,但過大年的隆重程度和習俗依然是陰曆年。陰曆年是自月初一到十二月三十為一整年的,2024年農曆上沒有立春節氣這是曆法「置正」的結果,這也很正常。
「無春年」為何稱「寡婦年」
「無春年」我們已經了解了,就是一年裡沒有立場春節氣,之所以古人稱「寡婦年」當然自有一套說辭。「寡婦」就是沒有了男人的女人,古人認為,男為陽,女為陰,沒有了男人,也就是沒有了陽。天地萬物皆有陰陽,運用在一年四季上,春為少陽,夏為老陽,秋為少陰,冬為老陰。這也是古人以「寡婦」喻作年份沒有立春節氣的一種比喻說法。
春天正是萬物生育的季節,「春生、夏養、秋收、冬藏」這是人們對於四季的觀念,陰陽平衡就會「春生」,如果一年之中沒有立春,在古人看來就是陰陽不合,春是陽氣的象徵,沒有了立春,則說明陰盛陽衰,因此,在民間也流傳下了很多關於「寡婦年」的說法。
比如、「寡婦年」不宜結婚、不宜蓋房等等,其實,這都是人們人為的一種心理行為,「無春年」是人為的陰陽兩種曆法「置正」的結果,實屬沒必要去糾結,只要有必要,該幹什麼就去幹什麼,「無春年」、「寡婦年」、「單春年」、「雙春年」其實都是一樣的。如果說不一樣,那就是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了,卻不知您對此是什麼樣的看法?歡迎留言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