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侄子接到家裡時,林玉玲已經三十八歲了,那一年,她唯一的弟弟去世了,因為弟弟和前弟媳離婚多年,所以前弟媳不肯接走小孩。
從弟弟離婚後,林玉玲沒少關心林少晨,她知道孩子缺母愛,前弟媳也幾乎不怎麼來見這孩子,更是不願給贍養費。
弟弟為了養娃工作非常拚命,而且他逞能,不肯問前妻要撫養費。
結果弟弟累垮了、人沒了,前弟媳又不肯要這孩子,林玉玲自然是看不下去,主動提出由她來養活林少晨。
這一養就是十年!
林玉玲在這孩子身上體會到了做母親的感覺,雖然並不是真的母親,也沒有把他從一個嬰兒拉扯大,但是林玉玲對這孩子的關懷非常真摯,和親媽沒兩樣。
這十年里,姑侄倆一起生活了六年,直到林少晨上大學住校,他們這才分開。也是在林少晨去上大學這一年,他親媽找到了他,要跟他重修關係。
林玉玲認為自己的教育沒有問題,她相信侄子不會棄她不顧,可是她猜錯了。
四年大學時光,林少晨花著她的錢,從未有過一絲的愧疚。
而林玉玲卻不知道侄子和前弟媳私底下聯繫有多緊密,她只知道,侄子大學一畢業就沒了人影,徹底和自己斷了聯繫。
這還用問嗎?大學畢業了,該花的錢都花完了,接下來侄子該工作賺錢了,怎麼肯讓她這個姑媽「占便宜」呢?
斷聯六年,林少晨恐怕沒有任何的愧疚。
當他再次出現的時候,竟然還能以養老為威脅,要求林玉玲拿出五十萬給他付首付!
林玉玲在家哭了一會兒,回想這二十年來的種種,為自己感到不值!
弟弟去世前那些年,林玉玲對侄子十分關懷,後來那十年,她親手為侄子洗了多少件衣服、做了多少頓飯?六年的斷聯,林玉玲從擔驚受怕到心如死灰,經歷了多少折磨?
此時她對侄子只有徹底的失望。
02
1.知恩圖報是做人的道德底線
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如果沒有他人的幫助,一個人什麼也做不成,一切也失去了意義。
親人對我們成長的幫助,更是極其重要。
在我們年輕迷茫、年少無知的時候,父母或親人給了我們生存的資源,給了我們關心愛護。
當我們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也會同樣對待孩子、對待親戚家的小孩,這就是愛的傳遞。
我們珍惜曾經得到的幫助並且感恩,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最起碼,自己的大家族內人們之間的關係會比較和諧。
僅僅是做到友善對待親戚,就已經是知恩圖報了,所以我們不必把知恩圖報視作道德枷鎖。
2.不想感恩,至少別傷害
文中這個侄子的行為令人不齒,他前後三次狠狠地傷害了他的姑媽。
第一次,他在選擇和生母重修關係後,卻還是給姑媽假象,讓姑媽支付他的大學學費,把姑媽當成了提款機;
第二次,他大學畢業後都沒有和姑媽告別就直接斷聯,玩起了「失蹤」,讓姑媽擔驚受怕,這種行為是一種拋棄;
第三次,他需要買房的時候不努力掙錢,也不讓他生母出錢,反而再次把姑媽當ATM。
這樣的人不愛姑媽就算了,還要傷害她老人家,豈止是不懂感恩,完全是不配為人。
我是無筆,關注我,如果你有什麼情感問題,歡迎留言評論,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