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贍養問題是當代人們最在意但也是最煩惱的。
特別是老人無法自主生活時,子女必須承擔起養護之責,這個時候便會選擇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小家照料,但並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完美解決這事。
有的家庭,就算把老人接回,生活依然其樂融融,父慈子孝,兒孫繞膝,而有的家庭,卻因老人的加入,爭執不斷,生活被攪得一團亂。
子女在外為工作奔忙,好不容易回家,卻仍不得安寧,整日在外患內憂的壓力中度過,思緒得不到緩解,只會越來越暴躁,與家庭的關係亦會越來越疏離。
本是友愛相處的家,卻變得壓抑難耐,摩擦爭吵不斷,甚至會以失敗離別告終。
而造成這一切後果的,其實是家中的老人。
家中老人的行為舉止會直接影響一個家庭的興衰走向,尤其是這三種老人,簡直是一個家庭真正的悲哀。
01
獨斷的老人,限制家庭的發展
小時候,面對父母,我們往往是學習服從的角色,因為年齡,閱歷等差距,對於父母的言行舉止,我們自然而然會覺得都是正確的,應該聽從實行。
而父母也自然而然將自己擺在了「領導者」的位置上,不會太在意孩子的想法,通常會將自己對萬事的理解強制輸送給孩子,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孩子根本沒有拒絕的權利。
但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對這個世界便有了自己的理解,萬事亦有了獨立的認知。
這時的他們已經不再需要父母的教導指責了,甚至會覺得父母的思想觀念太過老舊,不願再聽從採納。
有的老人會選擇尊重子女,而有的老人卻會保持自己固執的想法,對孩子的控制也不會因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不管孩子遇到什麼事情,都想摻和一二,甚至會獨斷專行,強制子女去執行自己的想法,不容拒絕。
但這種長期的管制,只會影響子女,可能平日遇事時會不敢嘗試,甚至會自卑,自我輕視,自我質疑。
否定子女等同於折斷了他們的翅膀,從此再難實現高遠志向,終將會碌碌無為,庸庸度日。
這是家中有獨斷老人的悲哀。
02
粘人的老人,綁架了子女的時間空間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項機能衰弱,內心的空虛也會越來越難彌補。
想要有子女陪伴,成了眾多老人的渴求。
確實有調查顯示,子女圍繞在身旁的老人,幸福指數要比獨居在家的老人高得多,並且萬事不用自己操心,晚年生活也會過得舒適輕鬆一些。
但現在社會的壓力太大了,為了運營維護家庭,年輕人們只能把重心放在工作上,從而忽略了對父母的陪伴。
大度的老人,對此可以做到體諒,只要他們的身體沒有多大問題,子女時不時來看望照料一下就夠了,而粘人的老人,往往不會在意太多,他們只會對自己的處境產生焦慮。
沒有興趣愛好支持,空閒時間便會多想,會沉浸在孤獨寂寞的情緒中無法自拔,所以才會極度渴望兒女時時刻刻的陪伴。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但老人太過粘人的話,孩子出於孝心,也不敢離家太遠,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了羈絆,根本沒有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對子女來說也是一種悲哀。
03
嘴碎的老人,容易禍從口出招來麻煩
年紀大了,生活的壓力交由子女承擔,自己完全是孑然一身的狀態,閒賦在家,甚是無聊。
子女都去上班,老人能做的也只是和鄰里鄰居聊聊天,打發打發時間。
但俗語常說「禍從口出」,老人之間的聊天無非是一些家長里短,嘴碎的老人,在聊天過程中也不會顧及太多,對於別人的問話,不管好的怪的都會傾瀉而出。
殊不知,毫不避諱的分享可能會給家庭帶來危害。
聊自家孩子的工作,收入,容易招來嫉妒,或是涉及了子女的隱私;聊家人的情感問題,容易被有心之人聽去,添油加醋地分享傳播,本是私事,卻成了眾人笑談;聊別人家的私事,容易給別人造成麻煩,自家人的品性亦會受影響。
老人無事可做,聊天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定要注意分寸,明白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對於所聽到的別家瑣事,也要秉持「謠言止於智者」的原則。
不然所造成的不良後果,你就無法承擔,甚至會波及到家裡。
俗話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想要晚年生活如理想般美好,就要控制自己!在品性道德上有所管控,不做害人害己之事。
對於兒女,能不管則不管,最好培養一些興趣愛好,這樣等閒來無事時,亦能打發時間,享受樂趣。
這樣才真的是一個家庭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