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61年7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個普通家庭,誕生了一個男孩。
因為當時年景不好,父母為了博一個好兆頭,就給這個男孩取名「春華」,全名計春華。
取自「春華秋實」的美好寓意,是父母對計春華「少年之時開花,壯年之時結果」的美好期待。
但小時候的計春華,卻並沒有忙著「開花」,而是迷上了武俠。
計春華的父母,眼看著孩子一天到晚咋咋呼呼,舞刀弄棒的,尋思著這孩子可能自個兒很難「開花」,倒是搞不好會讓鄰居孩子腦袋「開花」。
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也為了讓計春華吃點苦頭收收心。在計春華8歲的時候,父母把他送進了浙江省武術隊。
但計父計母沒想到的是,這對計春華來說簡直就是「瞌睡遇上枕頭」。
進了武術隊之後,計春華尋思著自己成為「武林大俠」的機會終於來了。此後,他全身心地撲在了練功上。
比起別的孩子,計春華練功非常勤奮,也不怕吃苦。
訓練的時候,動不動就是各種傷,但是為了心中的「大俠夢」,計春華一股腦兒把這些疼痛全給吞了下去。
直到一場意外的到來,斷送了他的「大俠夢」。
二、
1979年,18歲的計春華和往常一樣待在訓練場練功。
剛耍完一趟棒,計春華尋思著還可以再來耍一套刀法。說干就干,他走到兵器架子前抽出一把刀就耍了起來。
誰知道這一次,平時在手裡乖巧聽話的武器,硬是起了「反心」。在一招騰挪之際,刀尖直接指向了計春華的鼻尖。
兩者相撞之後,計春華的鼻頭被劃成了「兩瓣」。
好在很快,計春華就被送到醫院縫了針,還好他的身手不錯,關鍵時刻撤步躲了一下,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傷害。
縫完針後,計春華也沒當回事兒。練功的時候,這種小打小鬧的受傷太常見了。
於是,他很快就繼續投入訓練了。
但沒想到的是,意外接連到來,鼻子上的傷口剛縫上,計春華的腿又被折騰骨折了。
只是這一次,就不再是「小傷小鬧」了。
因為很快,也不知道是傷口感染還是怎麼回事兒,計春華直接發起了40多度的高燒。
一開始,要強的他依舊不當回事兒,還是雷打不動的訓練。
直到後來,他在訓練場上直接倒下了,又被教練送進了醫院。
這之後,計春華不得不休息了。
搞武術的人很傷身體,一般不能吃西藥,計春華病了以後,也是喝中藥調補身體。
但誰知,計春華這次中藥調養卻非比尋常。
一通中藥喝下去,等於是間接喝出了一個後來叱吒影壇數十年的「職業反派」。
這是怎麼回事兒?
我們接著往下看。
原來,計春華喝中藥的時候「鋁鍋」熬藥。
鋁這個東西特別活潑,很容易和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計春華喝的中藥裡邊的某種物質,就和鋁產生了反應。
但當時的計春華可不知道還有這種事情。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所以喝了藥之後,病確實是被治好了,但眉毛和頭髮,也開始大把大把地掉了起來。
計春華慌了神,找了醫生詢問,剛開始怎麼檢查都查不出問題出在哪裡。
直到醫生髮現了「鋁鍋煮藥」,才給計春華科普了這個危害。
從那以後,計春華就再也不敢用鋁鍋熬中藥了。
只是,他那一頭黝黑的頭髮和兩抹濃密的眉毛,從此就再也沒長出來過。
三、
當時的計春華,還是個18歲的小伙子,天天忙著練功,連姑娘的手都還沒摸過呢。
青春正當時,卻沒了頭髮和眉毛,成了個「禿子」。
這可讓計春華愁壞了。
那時候人們對「禿頭」的包容度可不高,禿頭總是能給人一種兇狠、壞蛋的感覺,像極了街頭混子。
計春華年紀輕輕就變成了個「禿頭」,又因為常年習武,眼神非常聚焦,表情也很板正,整個人還真就怎麼看怎麼像「大惡人」。
那時候,武術隊都是要出去比賽、表演的,和現在的舞台劇演員一樣,非常重視形象。
計春華「禿頭」的形象,在當時是很不受待見的。
果然,沒過多久計春華就被教練組「勸退了」,武術隊很難養個不受待見的閒人啊。
被辭退回家之後,計春華的情緒更低落了。
之前在武術隊,計春華就很少和隊員們一起出門玩耍,即使不得不出門也是走到哪都要戴一頂帽子。
回到家後,計春華就徹底不出門了。
每天都是宅在家裡,也不想做什麼正經事情,更不想出現在別人的面前。
但當時計春華可能不會明白,「命運從來不會無的放矢」,塞翁失馬,福禍總是相依的。
雖然因為形象的原因,省武術隊不得不辭退計春華,
但武術教練,還是很喜歡這個肯吃苦,一心想要學成武功當「大俠」的小伙子。
計春華回家後的鬱鬱寡歡不見人,除了父母擔心之外,教練也覺得很難過。
好在,這種現象很快就被扭轉了。
1982年,導演張鑫炎正在籌備拍攝影片《少林寺》。
張鑫炎是浙江人,所以他很想從浙江省武術隊里招演員,於是就去了省隊找人。
結果,在省隊找了一圈,張鑫炎也沒找著一個身高適合的人。
就在張鑫炎準備放棄的時候,省隊的武術教練站了出來,說自己這裡還有一個人選,不過因為一些原因離開省隊了。
張鑫炎很快就見到了計春華,一眼看過去,身高符合要求,心裡放心了一半。
當時計春華還是戴著個帽子,張鑫炎喊他把帽子摘下來,然後就看到了個光頭。
這獨特的形象,讓張鑫炎眼前一亮,直接就讓計春華現場試了一段戲。
試完戲之後,張鑫炎就讓計春華回去了。
四、
這之後兩個多月過去了,張鑫炎再也沒聯繫過計春華。
就在計春華以為這事黃了的時候,張鑫炎卻拍來了電報,讓他趕緊動身去河南拍戲。
計春華也是果斷,收了電報就出發了。
剛到地兒,還沒來得及看看片場,就被「抓」去了部隊。
到了才知道,是要先學騎馬。
學了20多天怎麼騎馬之後,計春華又被火急火燎地送進了片場,正式開始拍攝《少林寺》。
在這裡,他第一次和未來的「功夫皇帝」李連杰相遇。
李連杰演主角「覺遠」,他演反派「禿鷹」。
拍戲的時候,計春華非常用功。
原本,他以為被武術隊辭退以後,這輩子都沒機會再「耍功夫」了。結果一到拍戲才發現,他還是可以繼續大展武術身手。
這讓計春華看到了不一樣的一條道路。
「禿鷹」這個角色在《少林寺》里雖然很重要,但當時卻完全只是張鑫炎的臨時起意,正是看到了計春華才設計出了這個角色。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好在,計春華也沒有辜負張鑫炎的這番折騰,儘管不會演戲,但特別願意吃苦。
當時,有一場禿鷹「從高處躍下」的戲。
這場戲需要計春華從一個大壩往下跳,因為大壩有一定的坡度,他至少要跳出3米遠,才夠得著地面上的防護墊。
否則,就會摔在壩上受傷。
為了爭口氣,計春華毫不猶豫,一躍而過。
《少林寺》播出以後,在當時憑藉1-3毛錢的票價,硬生生拿到了1億多的票房,這還得排除掉很多農村人拿著「磚頭」當門票。
可以說,少林寺是真正火遍了全國上下。
李連杰成了家喻戶曉的頂級明星,計春華也成了人人懼怕的頂級反派。
在《少林寺》中「打」出風範以後,計春華發現自己又有了成為一個「大俠」的機會。
此後,他把「演員」當成了一個新的方向,正式成為了一名「武行」。
五、
1986年,張藝謀在西影廠籌備電影《紅高粱》,所有事務都準備得差不多了,但片中有一個叫「花脖子」的土匪角色,卻始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有一天,張藝謀照舊在片場溜達。
陰差陽錯之下,溜達到了隔壁《黃河大俠》劇組。
當時,計春華就在這個影片里演一個叫「柳王爺」的角色,拍的時候正巧被張藝謀瞅見了。
張藝謀一看,這行啊,不是妥妥的「花脖子」嘛!
於是第二天,張藝謀就安排副導演去請計春華商議演「花脖子」的事兒。
然而,計春華當時可是個武行人物,一聽要演個文藝片兒,頭搖得跟個撥浪鼓似的,直說「不行不行」。
一連幾次,計春華都拒絕了。
張藝謀也是個倔脾氣,既然我請不動你,那就找別人請你。
於是就搬出了計春華的「知遇之師」張鑫炎。在張鑫炎的勸導之下,計春華勉強答應了張藝謀的邀約。
誰知這一演,就又演成功了一個亦正亦邪的土匪「禿三炮」。
從那以後,計春華就仿佛是被釘死在了「反派」的椅子上,再也沒機會演那種名門正派的「大俠」了。
因為任何導演,任何觀眾,一想到計春華,腦子裡就只剩下他那一張「狠臉」。
就活脫脫一個天生的反派嗎這不是。
計春華眼瞅著自己成了「反派專業戶」,演「大俠」是沒機會了,但好在武功還是可以接著耍。
到了這個年紀,計春華也算是明白了,命運自有安排。既然註定了只能演反派,計春華也決定鐵了心演好反派。
此後,為了演「壞人」,他專心琢磨起了各種惡人的表情,專門用來配合他的形象。
六、
到了1993年,計春華出演《方世玉續集》里的反派「於鎮海」的時候,演壞人的功力已經爐火純青。
雖然是配角、是反派,於鎮海一出場那氣場,絲毫不弱於「功夫皇帝」李連杰。
雙方對戰,「方世玉」被「於鎮海」踩在腳下,計春華邪惡的笑聲和囂張的表情、身姿,給人以無盡的絕望。
絲毫讓人不懷疑,如果不是有主角光環的加持,方世玉根本就沒資格和於鎮海一戰。
「於鎮海」這樣成功的反派角色,計春華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新少林五祖》中的「馬寧兒」,就是很多人的心理陰影。
馬寧兒被西域妖僧煉成「毒人」之後,那副慘狀和壞像,面目可憎地讓人夜裡不敢走路。
但其實,不只是影片里的「馬寧兒」慘,影片外的計春華同樣很慘。
為了達成「馬寧兒」的那副尊容,計春華不得不化非常重的妝。
那時候條件有限,並沒有現在這種無害的化妝材料。
給計春華化妝的材料中,就含有「苯」這種有毒物質,雖然刻意做了防護,但還是有不少苯透過阻隔的膠水和棉花,滲透進了計春華的皮膚。
七、
但武行演員就是這樣,常常都是透支身體拿命在拼。
為了能在螢幕中「打」的更久一些,計春華常年都在保持著運動。
當了武行演員之後,計春華有兩個願望:
一,是自己的功夫不白學,一定要在電影里展示;
二,是自己能在熒幕上打很久,至少打到60歲。
只是,這第二條願望終究還是沒有實現。
2018年7月11日,在距離他的生日還有9天,距離60歲還有3年的關口,計春華因癌症去世了。
早在2018年初,計春華就已經查出自己癌症晚期。
但當時他正在劇組拍戲,為了不拖延工期,他硬是扛著沒說,就和他當年在武術隊扛著不去看醫生一樣。
直到4月拍完戲,他才返回了杭州治療。
小時候,計春華因武俠小說的啟蒙,夢想是成為一位行走江湖的「大俠」;
少年時,計春華因一場意外斷送了在武術隊的前程,卻陰差陽錯進了電影界;
成年後,計春華想在電影里實現自己的「大俠夢」,不料卻成了「職業反派」;
再後來,計春華想在電影里「打」到60歲,卻倒在了癌症之下。
這一生,計春華似乎一直都在和「夢想」肩而過。
但實際,他的以為朋友早已點出,計春華這一生,從來都是走在「大俠」的路上。
那位朋友說:
「你演的是反派,死的最多,但你的死卻是在弘法,是在告誡世人,不要做壞事,做壞事只有死路一條。」
這不就是,行走江湖的大俠,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嗎?
計春華,雖然一輩子沒演過好人,雖然一輩子沒演過「大俠」,但卻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反派角色,做著和「大俠」一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