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它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還是傳統文化節日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尤其是今年的清明節,更是被網友稱為「六十年一遇」。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從干支曆法的角度來看,今年是甲辰青龍年,本身就是一個60年才出現一次的年份。
其次,今年是老百姓口中的「無春年」,即按照農曆紀年,今年是沒有立春節氣的。
第三,按照陽曆紀年法,今年有366天,即陽曆的「閏年」。
第四,往年清明節一般都在陽曆4月5日,而今年的清明節落在了陽曆的4月4日,比以往提前了一天。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今年的清明節,被網友們稱為「六十年一遇」的清明節!所以,大家也更加註重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和文化內涵,希望通過這一節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01 清明節的習俗
習俗一:掃墓祭祖
據《易經》記載,上古時期的墓葬是「不封不樹」的,即墓地上不起墳。而孔子是已知最早為父母築墳的人,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自己四處奔波,方便祭拜時能準確的找到墳址。
後來,他的這一行為逐漸演化為一種墓祭習俗,直到春秋戰國時代,掃墓祭祖的行為,才逐漸成為清明節中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
現如今,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通常會攜帶鮮花、紙錢等物品,前往祖先的墓地,進行莊重的祭拜和祈福儀式,進而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對先人的感恩,寄託對未來的美好祈願。
習俗二:盪鞦韆
盪鞦韆不僅可以鍛煉人的身體,而且可以培養人的勇敢精神,至今仍受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
據《藝文類聚》記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這就意味著清明節盪鞦韆的習俗,也是從寒食節演變而來的。
在唐代,盪鞦韆已成為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中的重要內容。據記載,唐天寶年間,宮中都會豎立起大量的鞦韆,供後宮妃嬪、公主玩樂。
到了明代,盪鞦韆之風更甚,甚至將清明節稱之為「鞦韆節」。現如今,鞦韆已遍布城鎮社區內的兒童遊樂區,孩子們無需等到清明節也可隨時玩耍,
習俗三:踏青、蹴鞠、放風箏
自古以來,清明時節便是文人墨客爭相描繪的美好時節,踏青、蹴鞠、放風箏等習俗,在詩詞歌賦中屢見不鮮。
比如,宋代詩人陸遊的《晚春感事》,其中有一句:「蹴鞠場邊萬人看,鞦韆旗下一春忙。」就展現了清明時節人們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