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最怕的不是沒錢「不是沒有老伴」 也不是「兒女不在身邊」而是三件事

2022-04-22     言諾     22673

人老了,最怕和兒女生出嫌隙

一如前文的張老伯,很多人說,張老伯兒女眾多,為什麼人到晚年還要自己一個人住呢?張老伯的回答從來都一致:更喜歡自己住,自己住舒服自在。

誠然,對於不少獨居慣了的老人來說,到了老年突然和女兒同一屋檐下,反倒不習慣了。一輩子做慣了自己的主,結果要看兒子兒媳的臉色行事,特別是對於自尊心比較強的老人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而一旦和兒女同住有了什麼矛盾衝突,生出了一些嫌隙,那麼最難受痛苦的,還是老人自己。

俗話說得好,距離產生美。這句話更適合老人與兒女人之間,給彼此留一點空間,既親密又疏離,既依賴又獨立,既關心又適度地冷淡,也許,才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各自在各自的空間裡生活,又不要距離太遠,至少有事情的時候能隨叫隨到,不僅能互相照看,還能穩固家庭和諧,避免兩代人之間生嫌隙。

心情愉悅,對老年人來說就是最好的保養品,這也是很多老人喜歡的晚年生活模式。

人到老年!最怕的不是沒錢「不是沒有老伴」 也不是「兒女不在身邊」而是三件事

到了一定年紀,最怕生活不能自理

阿圖·葛文的在《最好的告別》一書中說:到八十五歲,40%的人都患有教科書所定義的老年痴獃。

人是無法阻止生命的衰老的,相反的,我們要坦然地去面對衰老。

也有很多老年人說,自己不怕死亡,只是害怕「半死不活」,也就是說害怕往後生活不能自理。張老伯也說,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那就難受咯。

畢竟兒女們也上了年紀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家庭和生活,張老伯說,不希望自己後面還要給孩子們添麻煩,倘若兒女們再在張老伯無法自理後互相推諉,一個個的都不願意照顧,那無疑是往張老伯的傷口上撒鹽。

再者說,倘若吃喝拉撒都要人此後,倘若沒有別人的幫助就無法繼續生活,那這樣的「苟活著」又有什麼尊嚴和意義?

北大96歲的教授夫人陳司寇老師,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為了不再沒有生命質量的「苟延殘喘」,斷食結束生命。由此可見,有尊嚴的活著,是絕大部分老人的追求。

人到老年!最怕的不是沒錢「不是沒有老伴」 也不是「兒女不在身邊」而是三件事

人到晚年,最怕兒女們不惦記

張老伯說,鄰居有個經常一起去散步的老人,才五十多歲,一個人住著一棟大房子,孩子們四天沒有打電話回來,結果大熱天的人離世後都發臭了,才被鄰居發現並報警。

說這話的時候,張老伯眼裡閃過一絲的惶恐。

張老伯說,到了這個年紀了,說實話自己什麼都不怕,但唯一還是害怕兒女們不惦記,害怕半個月一個月都沒人打個電話回來問問,怕自己哪天突然離開了都沒人知道……

這也是橫在很多獨居老人心頭的一個「危機」吧,畢竟世事無常,況且都活到這個年紀了,離開可能是隨時的事情。

但倘若兒女們不聞不問,甚至連個電話都沒有,那麼老年人心頭的孤寂與對未知的惶恐,毫無疑問是最讓人難受的。畢竟誰也不希望到最後了都沒個「體面」。

時光倏忽,不過百年。人這一生,年少求學,中年成家生兒育女、拼搏事業,等到年老了,完成了這一世的使命,倘若兒女不惦記,好像又只剩下自己孤零零一個人了。

人到老年!最怕的不是沒錢「不是沒有老伴」 也不是「兒女不在身邊」而是三件事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