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分帳大片30年,我們的回憶殺

2024-04-22     影墨     3836

於是,電影院裡不能放映的影片以錄像帶形式進入市場,促成了錄像廳的出現,再加上1982年中國引進的第一條彩電生產線竣工投產,彩色電視逐漸普及,兩面夾擊下,中國電影市場迅速萎縮。1990年,中國至少存在著5萬多家在冊錄像廳,同期,國產電影的觀影人次已進入雪崩狀態。1991年,全國觀影人次下降到144億,較之1979年創紀錄的293億人次可謂腰斬,1992年下滑至105億人次,1993年只剩下42億人次。

原新影聯院線副總經理、資深電影人高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年的統計數字與今日不可比較,因為20世紀80、90年代,電影票常常被國營單位工會統一購買,發給職工當作福利,一個場次賣票率動輒百分百,「開演了進去一看,一人沒有」。隨著改革深入,當單位不再出錢買票,為了維持生計,許多影院只能改造成歌舞廳、錄像廳、撞球廳……一部分製片廠開始因為無片可拍走在倒閉邊緣。

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剛剛大學畢業,他清楚記得,那時不少人勸他:「別搞電影了,去搞電視吧,電影行業都快『沒氣兒』了。」

為了刺激票房增長,重新激活觀眾觀影熱情,1994年8月,當時的廣電部出台規定,自1995年起,中影公司每年以分帳發行方式引進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當年9月,美國華納率先與中影簽約,《亡命天涯》打響進口大片「第一槍」。引進大片究竟將「激活」還是「毀滅」中國電影的爭論從彼時興起,之後持續數年成為中國電影論壇上最為集中也最富爭議的話題之一。

外國分帳大片30年,我們的回憶殺《亡命天涯》海報。

《亡命天涯》將引進國內的消息傳出後,阻力不可謂不大。有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呼籲「抵制好萊塢」,《戲劇電影報》也刊發文章《大陸電影面臨致命威脅》。事實上,幾乎在每一個與電影相關的單位內部,都存在觀點激烈衝突的兩方。高軍記得,有一次去參加一個會議,與會者都是電影界比較高層的人士,一位鼎力支持引進大片的電影人想為《亡命天涯》說幾句話,結果直接被反對的另一方說:「你閉嘴吧!」

當時高軍所在的北京市電影公司內部,反對的聲音也很大,甚至直接拒絕《亡命天涯》在北京上映。中影公司沒有辦法,只好繞過北京市電影公司。區一級的海淀電影公司時任總經理韓茂瑞聯繫了13家影院,拿出「包產到戶」的精神,冒險與中影簽訂了「首部進口大片」《亡命天涯》的發行協議。

1994年11月中旬,《亡命天涯》上映前夜,韓茂瑞開著一輛載著《亡命天涯》拷貝的舊車,滿北京城轉悠,不敢回家也不敢去公司,怕遇到「阻攔」。一直轉悠到次日清晨,韓茂瑞將車停在薊門橋下,讓影院經理們來找自己拿拷貝。

在一片爭論聲中,《亡命天涯》在北京僅僅上映一周就提前下線,但該片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全國6個城市的輪映,取得2580萬元票房,這個成績在當時令人驚嘆。

對於今天的觀眾,《亡命天涯》的故事無疑略顯老套——一個被陷害的醫生,意外踏上一條為自己洗脫冤屈的亡命天涯之路。這樣的橋段後來我們在連姆·尼森、馬特·達蒙等人飾演的角色身上屢見不鮮,但在1994年,這是一部令觀眾瞠目結舌的電影。石川至今記得坐在電影院受到的震撼,「實在沒法想像電影可以拍成這個樣子」。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