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善良的我們》劇情分析:得不到的總是更好

2024-04-24     昀澤     3155

《不夠善良的我們》人性矛盾1:得不到的總是最好

「人性是不是很滑稽啊?沒有得到的,總是最迷人。」何瑞之跟Rebecca分手後,與簡慶芬結婚並有了孩子——但為什麼他還是會夢到Rebecca回家,看著夢裡的她說「明天一定會很幸福」?為什麼他會哭著從夢裡醒來?其實何瑞之從來就沒有放下過Rebecca,都說得不到的最好,不只何瑞之如此,何媽媽也一樣,所以才會在Rebecca跟何瑞之在一起時處處誇讚簡慶芬,簡慶芬與何瑞之結婚後,她又轉而欣賞起Rebecca。

《不夠善良的我們》劇情分析:得不到的總是更好

而簡慶芬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結婚後的她被生活的柴米油鹽消耗掉熱情,漸漸失去人生目標,於是她開始嚮往記憶里的Rebecca——獨立、有夢想。我們渴望愛和自由,因此總習慣性的把當下的不順遂放大,然後下意識地認為沒有選擇的那條路更好。但事實上,無論哪一條路都藏有痛苦之處,只是我們容易去美化曾經可以擁有卻放棄擁有的選擇而已。

《不夠善良的我們》劇情分析:得不到的總是更好

劇中不斷提到「薛丁格的貓」、「量子糾纏」,一旦我們觀察存在,本來雜亂無序的狀態就會成為一個固定的事實,不管有沒有打開盒子,那隻貓在我們心中做出選擇時就已經宣告死亡。也就是說,無論是當時放棄的選擇,還是沒有走上的那條路,其實都是包裹糖衣的毒藥而已,兩種人生不管怎麼選都會後悔。

《不夠善良的我們》劇情分析:得不到的總是更好

《不夠善良的我們》人性矛盾2:對自己寬容

從簡慶芬跟大嫂的對話中,會發現簡慶芬是典型的「寬以待己,嚴以待人」。當大嫂說會把媽媽送去專業的療養中心時,簡慶芬立刻變臉:「怎麼可以把媽送去那種地方啊?我不同意。」可是當大嫂問她要不要由她來照顧媽媽時,她又猶豫了。既不願意承擔責任,又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別人指指點點,這種「只說不做」不正是很多人的寫照嗎?

《不夠善良的我們》劇情分析:得不到的總是更好

何瑞之在媽媽跌倒送去醫院後對簡慶芬產生怨念,跟她說:「你嫂子是真的很機車,但至少她願意把你媽接回去住。」可仔細想想,過去何瑞之因為何媽媽不接受Rebecca也離家出走、把她一個人留在家裡過,說穿了他潛意識對媽媽的控制欲也是反抗的,只是對自己比校寬容,所以把錯誤和責任推給對方。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