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刀貳
「日本是我出生的地方,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
很難去想像,這是從一個日本人口中說出來的話。
有些日本人,他們從來也不願意正視歷史。
承認自己的過錯。
為自己和祖輩做過的事情買單。
他們,總像個跳樑小丑一樣地否認那些過往。
然後以自己的強盜邏輯,來仇視中國。
百年的歷史過去。
這一點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
可是有那麼一個日本人。
他說中國是他的第二故鄉。
他把來中國工作稱做回國內工作。
這個人就是日本演員矢野浩二。
對於他。
許多的90後觀眾一定不會陌生。
因為在那一代。
除了偶像劇以外,他出演的抗戰片也占據了大多數人的童年和青春。
他讓觀眾對於抗戰片里的日本人印象,不再是只有「八嘎呀路」和「花姑娘」。
可是,在2012年後。
網絡上就鮮少再出現這個演員的消息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或許要從他的事業發展之路說起了。
一、
矢野浩二是個日本人。
他30歲才來中國發展,之後才在中國的影視圈裡,有了第一部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作品。
為什麼會這麼晚呢?
那自然是眼界和資源限制了行動。
矢野浩二的出生並不好。
他出生在日本大阪的一個貧苦家庭里。
那一年,是1970年。
作為家裡唯一的男孩兒。
父母自然是希望他百般的好。
一切都順順利利的。
上大學,然後畢業,找到一個好工作。
人生就這麼按部就班地走著。
不過矢野浩二卻「叛逆」了。
長大後的他清醒地明白自己家裡的經濟條件。
為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
高中畢業。
剛好到了成年的年紀。
他就沒有再繼續念書了。
而是選擇進入社會,打工賺錢。
為家裡減輕生活的負擔。
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是郵遞員。
不過並沒有做多久,後來他就到了一家酒吧,干起了服務員、調酒師。
也是在這裡。
讓他找到了自己以後的事業發展方向。
在酒吧工作的時間。
有不少人對他說,長得這麼帥,適合去做一個演員。
這些話讓他開始正視自己擁有的外形資本。
或許。
自己真的可以去做一個演員?
抱著這樣的想法。
之後的他,用自己在酒吧賺到的錢,來到了東京。
並且順利地加入了經紀公司——太陽音樂公司。
他在這個公司里待了五年,得到的表演機會都是一些龍套角色。
很邊緣化。
完全不會有機會給觀眾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
他最好的資源,是《午夜凶鈴4》。
在這裡面,他扮演了一個話劇演員。
能夠有機會露了臉。
在日本五年,事業上都沒有任何進展。
這讓人不感到灰心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時候,他卻遇上了一個貴人。
一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朋友。
他介紹人來中國拍戲。
於是,2000年。
30歲的矢野浩二來到中國。
拍攝了自己在中國的第一部作品《永恆戀人》。
這個工作只是暫時性的。
拍完這部劇後。
矢野浩二又回到了日本。
他本來在日本的影視圈子裡也沒有什麼根基。
回去了事業也依舊如此。
沒半點改變。
於是一年以後。
2001年。
矢野浩二放棄了在日本的發展。
來到了中國。
從一個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另一個陌生的地方。
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而渴望在事業上有所突破的願想,給了他這種勇氣。
在陌生的國度里,首先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語言溝通的問題。
連別人的話都聽不懂。
你怎麼去工作呢?
為此。
矢野浩二報了學校,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學習漢語。
也就是這一年。
他得到了另一個表演機會。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里需要一個日本人形象。
他的身份剛好符合。
而且能聽得懂中文,又能夠說著一口流利的日語。
於是他拿下了它。
在這個劇里,扮演了日本明治天皇。
從此就開始了「鬼子專業戶」的路。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