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以後,無論多富有,都不要輕易幫兒女這「4個忙」
任何時候,要想晚年活得幸福安逸,就應該學會少管閒事。
在現實的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後更累,因為過多的參與了子女的生活,毫無保留的幫扶著子女。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有錢就是生活的尊嚴,有錢就是說話的底氣。
其實老年人要懂得一個道理:子女一旦成婚,他們的「小家」和曾經與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大家」是兩個意義不同的「家」。
所謂的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但是兒女的家不一定永遠是父母的家。
退休以後,如果有一定的存款,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或者緊要關頭,可以留有餘地的幫扶一下子女。
同時,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面前,可以給子女指引道路,但是作為老人,要學會適度地幫扶 ,否則就會適得其反,結局不是矛盾重重,就是被嫌棄被厭惡。
所以,無論你多富有,退休之後,也不能幫兒女這4個忙。
01.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不要為了自己的子女甚至讓自己老無所居,居無定所。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曾說過,青年好比百靈鳥,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 應該有他的夜曲。對於老年人來說,幸福的老年生活莫過於「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的雙滿足。
對於銀髮族來說,最好的居住環境不是城裡的大房子,也不是子女的家裡,而是自己長期生活的老窩。
如今,有一些老人退休之後,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子女在更遠的城市發展,隨著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負擔,再加上孩子的出生,很多老年人就會為了幫襯子女,奔赴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為了子女起早貪黑,甚至賣點自己長期久居的房子,只為了給子女更近距離的幫助,和無怨無悔的出錢出力。
可是,在好多情況下,甚至是大部分的情況下,子女的家不是父母永遠的家,一旦時間久了,過多地參與子女的家庭生活,很容易造成更多的家庭矛盾,也會影響到子女的婚姻狀態。
小區里的王阿姨就是典型的例子,今年66歲了,前段時間,因為和女婿之間的不愉快,只能從浙江女婿家回到自己生活了半輩子的北方城市,9年前為了給女兒帶娃,王阿姨和老伴決定賣掉北方的居住房子,去南方女婿家,就是為了幫襯女兒和女婿照顧孩子,做做家務。讓他們年輕人努力拚搏,過上更好的日子。
可是,兒女成家立業之後,父母和子女,是「兩家人」,很多事情,很多觀點 ,生活方式都有不同的意見。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