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清朝詩人吳偉業用14個字,概括了吳三桂為了陳圓圓憤而投奔清軍的典故。 愛妾失而復得,吳三桂再也不想體驗失去的滋味兒了。從此之後,無論他到哪裡,他都要將陳圓圓帶在身邊。 直到順治十六年,也就是陳圓圓36歲的時候,吳三桂平定了雲南,並以平西王的身份在昆明開藩設府,此時的陳圓圓依舊年輕貌美,她獨得吳三桂的寵愛,可謂是風光無限。 隨著吳三桂實力的不斷擴張,雲貴也成為他的獨立王國,清廷根本無法對其進行有效控制。 吳三桂有權有錢,陳圓圓的生活也越來越優渥,但她卻不似以前那般開心幸福了。 甚至,吳三桂的平西王妃,也是後來居上的張氏。這是為何呢?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圓圓也逐漸年老色衰。再加上陳圓圓淪落風塵的身份,吳三桂是不可能讓她當正妻的。 後來,吳三桂興建了安阜園,併購買幾十名江南十四五歲的名伶置於園中,陳圓圓由此逐漸失寵。 即便陳圓圓不再獲得專寵,但她作為吳三桂資歷最深的妾室,她在平西王府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而且,陳圓圓還收養了吳三桂低級嬪妃所生的二兒子吳應麒,可見吳三桂還是很重視她的。 關於陳圓圓的結局,《漫遊紀略》和《天香閣隨筆》是這樣記載的:吳三桂窮奢侈欲,妻妾眾多,失寵的陳圓圓心灰意冷,再加上與吳三桂的正妻張氏不和,她便離開吳三桂,進入道觀當了女道士,平日以素食為主,以青煙為伴,最終在孤獨中了絕餘生。 這個說法的真偽無法辨識,但隨著吳三桂和陳圓圓的墳墓被發現,可以肯定的是,陳圓圓在吳三桂心中是非常重要的。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造反,但僅僅過了五年,吳三桂就在衡州病死了,陳圓圓自此失去了依靠。
吳三桂一死,整個吳氏集團迅速土崩瓦解,吳三桂的家人也遭到了清廷的追殺。 就在陳圓圓不知所措的時候,馬寶找到了她,要帶她和吳家的兒孫一起逃走。 馬寶是吳三桂的心腹之一,他跟吳應麒的關係也很好,而吳應麒又是陳圓圓養大的孩子,所以他覺得有必要替吳應麒分憂。 由於當時清廷已經發布了對吳三桂家人及其親信的通緝令,為了躲避官兵追捕,吳應麒與馬寶帶著眾人走山路逃到了貴州岑鞏縣境內的山村。 從此,陳圓圓便和吳家人在山下定居,經過百年來的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這個叫作「馬家寨」的村落。 在貴州省岑鞏縣,發現了陳圓圓的墓地,她的墓碑上是這麼寫的: 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塗氏立,孝孫男吳仕龍、吳仕傑,曾孫吳大經、吳大純,孝玄孫吳朝達、吳朝選、吳朝魁、吳朝政、吳朝璽、吳朝柱、吳朝相、吳朝值;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月吉日立。 由此得知,陳圓圓當時有個兒子叫吳啟華,還有兩個孫子,分別叫做吳仕龍和吳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