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慶餘年》原著才知,皇帝到底為何拒絕徹查「走私案」?

2024-05-23

范閒偷跑回京都的時候,就向皇帝稟報過長公主李雲睿和二皇子李承澤走私,可是皇帝聽了之後並未表態。

范閒正式回京的那天,皇家家宴,范閒再一次將這件事提了出來,可是皇帝還是用一句「查無實證」將他的話擋了回去。

看完《慶餘年》原著才知,皇帝到底為何壓下走私案閉口不提?不是皇帝不管,而是這件事還沒到管的時候。

關於李承澤

范閒反覆用走私案拿出來說,就是想通過走私案來定李承澤的罪,一是為了慶國的安寧與穩定,二是想給史家鎮死去的人一個交代。

他用檢蔬司戴公公行賄成功引來御史對行賄的關注,一是想借力打力,二是他認定李承澤會用走私的錢去賄賂官員,既然不能查走私,那便是查行賄,這也算是曲線救國。

可是無論范閒怎麼查,皇帝都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並未有追究、深究、徹查的意思,反而藉機敲打范閒,讓他認清自己的身份。

水至清則無魚。

慶帝不怕皇子們起爭鬥,他怕的是他們不鬥。原著中,李承澤變成如今這樣,完全是皇帝逼的。

李承澤生性與他母親一樣,愛好風雅,喜歡吟詩作畫,對權利並沒有多大的慾望。可是淡泊、灑脫、不爭不搶的他,卻差點被太子害死。

從那一刻,他便知道,他的路從來都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再這樣下去,等待他的便只有死路一條,與其等死,還不如靠自己掙一條活路出來。

李承澤一直都以為慶帝是給過他機會的,他以為只要他爭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但其實從一開始他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慶帝認定的皇位繼承人只有太子,之所以拉李承澤入局,是想要用他來磨鍊太子,讓太子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帝王。

無比諷刺,又無比真實。

李承澤不論爭與不爭,他的結局都是註定的,他以為皇帝對他寬厚,是因為重視他這個兒子,但其實皇帝所有的容忍和寬待都是因為他還有用。

即便是查出抱月樓的事情與他有關,貪官的名單與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皇帝也只是輕輕揭過,讓他禁足半年。

皇帝的所作所為不是因為念及父子親情,而是因為太子還需要二皇子這塊磨刀石,等到太子能夠繼承皇位時便是與李承澤清算之時。

關於李雲睿

慶帝將走私案按下不提不只是因為李承澤,還因為李雲睿。

慶帝一早就知道言冰雲是李雲睿出賣的,也知道莊墨韓的事是由她主導,還知道她勾結北齊損害慶國的利益。

可他卻並未嚴懲李雲睿,他只是將她趕出京都,趕回了信陽,現在走私案的事情被范閒發現,慶帝再次按下不提,皇帝為何對她如此容忍?

其一,皇家的顏面

無論是在劇版,還是在原著中,李雲睿都算是皇家之人,是皇家之人便要注重皇家的顏面。

慶帝說:繁瑣禮教,律法森嚴的作用,是在人心裡搭建高台,讓尊嚴可以高高在上。皇族的笑話如果多了,敬畏就沒了,沒了敬畏,心裡的尊嚴也就沒了,這是自毀根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哪怕李雲睿做的再過,皇家的顏面還是要顧及的,堅決不能讓百姓看皇家的笑話,即便是要罰,也決不能讓家醜外揚。

其二,「白手套」

李雲睿的行事看似荒、瘋癲,但卻極有章法,她是在她的方式在幫助皇帝,助他完成大一統。

整個慶國,沒有人能比長公主更了解慶帝,慶帝和長公主就像是長大後走向極端的范閒和若若,只是他們一個是真骨科,一個是偽骨科。

在原著中,長公主一直喜歡慶帝,因為自己不能得到慶帝,便和長得最像慶帝的太子發生了關係。

李雲睿看似與太子和李承澤交好、合作,可她心裡真正看重的人是慶帝,真正想要幫助的人也是慶帝。

很多齷齪的、骯髒的、黑暗的,皇帝不能做的事,她便在背後幫他做,她是慶帝的白手套。

正是因為長公主的做的那些事,慶國才有藉口去發動戰爭,去吞併北齊和東夷;也是因為長公主,顧四劍和苦荷才會在大東山中計。

而慶帝,也知道長公主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他,有人甘願成為他的棋子,幫他背負罵名,他有何不願的呢?

結語

賴御史在杖斃前,對著皇帝喊了一句話,他說,「陛下不昏,是我昏哪……」

皇帝對很多事情按下不提,並不是因為他不知道、不了解、被蒙蔽,而是因為他知道、了解、清楚,可是他還是放任他們這麼做,因為這麼做對他有利。


相关文章

  • 書卷一夢南珩為什麼不受寵,自私自洽一家三口,建議鎖死
  • 銀月甘願成為器靈,落雲宗弟子被戲弄,韓立開始準備移靈法陣
  • 仙逆:原來當初朱雀子也被師父算計了,直到後面他才發現
  • 銀月說出自己身上的秘密,還主動認韓立為主,可惜有一遺憾
  • 吞噬星空:諾嵐山老祖回歸,御姐魅女差點被殺,羅峰霸氣英雄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