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閒入京時,二皇子的籌碼是比范閒多的,本來他有機會取勝,但是都被錯過了。
就算二皇子的事情被慶帝發現了,他完全可以逃到北齊,積蓄力量,聯合司理理等慶國原來的皇族,繼續和慶帝對抗。
慶帝治理下的慶國,就像楊萬里說的那樣,天災人禍,餓脬遍野。如果二皇子打出旗號,以慶國老百姓的名義,號召慶國內部起來,推倒慶帝,恢復北齊和慶國的和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二皇子軍隊一到,百姓肯定會簞食壺漿,迎接二皇子。
就算二皇子北逃之後,慶國和北齊的走私路線暫時被慶帝切斷,但是那些被慶帝抄家的商賈巨富,肯定會有辦法繼續開闢新的通路的。
這個時候,如果二皇子再利用大皇子母親的東夷城出身,聯合大皇子一起,在消滅了慶帝後,再消滅太子,大功就告成了。就算在戰爭中,劃給北齊一些土地,也沒有什麼不可。本來慶國的很多土地,都是慶帝和他父親,通過戰爭搶來的。
二皇子被動地被慶帝選中做太子的磨刀石,他的打算是培植自己的力量和太子競爭,爭取最終打敗太子成為新的太子。
二皇子這就錯了,他的目標定得太低了。二皇子的目標應該一開始就是準備和慶帝的最後決戰。因為只有確立這樣的目標,才能縱橫捭闔,才會想辦法突破慶帝的限制。
二皇子一上來,在思維上已經把自己的禁錮起來了,這樣就無法借用和調動力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多大的心,就擁有多大的力量。
二皇子思維上無法超越慶帝,現實中肯定無法戰勝慶帝。不但如此,他還成了范閒成長發育的磨刀石和支點。
二皇子一直想利用范閒,但最終卻被范閒利用,主要原因就是思維的深度廣度高度不夠。
二皇子最後才想到了起兵奪權,不過已經晚了,此時的范閒已經積蓄了力量,站在了慶帝一邊。
二皇子的確是《慶餘年》中最悲劇的人物,大好起點、一把好牌,都被他白白浪費了不說,最終還為范閒做了嫁衣裳。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有在心裡先超越了對手,只有在心裡先戰勝了對手,在現實中才能超越對手,戰勝對手。
本來范閒的道路,是二皇子該走的道路,但是因為自身的局限,二皇子最終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