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說自己一開始不想爭,但沒有退路。范閒對林若甫也說過,自己不想和慶帝爭。對此,林若甫的觀點是,這由不得范閒。
林若甫告老還鄉後,賀宗緯被慶帝直接提拔為御史,這比小說原著提前了很多,其實這樣改編,更符合慶帝的人設和他心中的路線圖,他早就開始針對范閒布局了。
解決掉了林若甫,慶帝接下來是用范閒和林婉兒的大婚,逼迫李雲睿交出內庫。
范閒接手內庫後,發現內庫負債纍纍,虧空高達兩千多萬兩銀子。
陳萍萍建議使用慶余堂的資金來填補這一巨額虧空,范閒堅決拒絕,他說那是他母親葉輕眉生前留下的產業,自己不能動。
慶帝勸說范閒放棄內庫的管理權,因為他無法解決這麼大的缺口。對此,范閒當場表態,他將會找到其他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范閒為什麼不動用慶余堂的資金來填補內庫虧空呢?
通過賴名成被廷杖打死,以及春闈科考案,范閒應該是徹底看透了慶帝的真面目了,為了以後對付慶帝,范閒必須為自己培植強大的勢力。要培植自己的勢力,就得花銀子。范閒作為慶余堂的少東家,怎麼能用自己的銀子去壯大慶帝呢,這不是和二皇子一樣,主動給慶帝遞刀子嗎。
慶余堂的銀子不但不能動,還要繼續拓展業務。范閒後來通過發行庫債的方法,邀請各大商賈購買。
庫債類似於國債,是靠國家信用,也就是慶帝的信用來背書的。發行庫債籌集的銀子,只是填補了內庫的虧空。
此時的慶國正是天災不斷,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再加上庫債需要還本付息的,慶帝要解決問題,除了對北齊東夷城發動戰爭,就只能全力支持范閒拿下江南明家了。其實,對慶帝來說,不拿下江南明家,也無法發動戰爭。
如果范閒藉此拿下江南明家,自己的勢力就會進一步壯大。同時,拿下江南明家後,慶帝手裡有了錢,就要準備戰爭了。
慶帝發動戰爭的念頭一起,北齊和東夷城就緊張,就會和范閒深度綁定,加大和慶國之間的走私力度。走私力度越大,慶帝就無法發動戰爭。這樣,范閒就是和北齊東夷城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慶帝了。
慶帝策劃的大東山之戰,目的是消滅三大宗師。但是,國家之間的戰爭,單靠消滅幾個大宗師,解決不了問題,慶帝最後是被逼得沒辦法了。
春闈科考,慶帝表面大獲全勝,但是也埋下最後失敗的種子,范閒就是從這個時候起,看清了慶帝,開始布局對付慶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