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生物,當他在某個領域有所突破時,渴望被認可和被讚賞。
這種需求源於我們內心深處對於歸屬感、價值感和自尊心的追求。
當我們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認可或誇讚時,不僅能夠增強自信心,還能激發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認可與誇讚如同心理上的滋養,能夠促進個人的情感健康,增強人際關係的親密度與和諧度。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認為。
6月6日,廣東,一女子分享弟弟考了100分,和同學分享喜悅,爸爸聽後生氣瞪向他。網友說,爸爸這是典型的打壓式教育。
女子分享說,弟弟讀一年級,最近月考數學考了100分。他十分高興,和自己的同學分享了這份喜悅。
回到家,媽媽知道他考了100分,也很高興,表揚了他。
晚上吃飯的時候,媽媽很高興,複述出弟弟跟別人說考了100分。其實媽媽這樣做也是想讓爸爸分享這份喜悅。
卻不料爸爸很嚴肅瞪著弟弟說,「做人要謙虛,不要有了一點點成就就沾沾自喜!」
弟弟懵懵懂懂,不是很懂得爸爸說話的意思,但從表情里看得出來,爸爸沒有因為他考100分而高興,相反地,態度嚴肅地教訓了他。
弟弟看著爸爸的表情,委屈的低下了頭,眼裡泛起的淚光,不是他臉皮薄,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可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謙虛。
弟弟好委屈,明明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啊,當時他嘴裡正嚼著飯,一直嚼了好久才咽了下去。
一家人本來在一起高高興興,因為爸爸這句話,大家都陷入沉默。
我們從來都不知道什麼叫情緒價值,不敢展現出自己的情緒,也害怕飯桌教育。
我媽媽都一直在誇他,但是他一直看著爸爸。
可以說,我們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許多中國家庭的典型映照。
在這裡,喜悅往往被內斂而不全然展露,即使取得了顯著成就,也依然強調保持謙遜的態度。
不知道這樣的教育好不好,當我看到弟弟那小心翼翼的表情,那泛著淚光的眼神,真的覺得他很可憐。
他還小,為何就不能直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直接表露出來呢?
謙虛的確是一種很好的品質,但從小就教育孩子像大人一樣保持謙遜,這不就等於從小扼殺孩子的天真無邪了嗎?
對於女子的分享,網友議論,有網友說,他分享他認為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而爸爸覺得他在炫耀,要批評,要謙虛。自己讀過書,真的每次都能考100分嗎?偶爾分享一下,有什麼關係,以後他覺得高興,開心的事情,都不願意分享,不願意說了。
還有網友說,教孩子做人謙遜沒問題,但也要講究方法。可以先表揚孩子,再告訴他謙虛。
也有網友說,這都什麼年代了?自信是一個人的好品質。爸爸不但不應該批評孩子,還應該給他加雞腿。
筆者觀點
孩子那麼小,內心就像一張白紙一樣,高興了笑,難過了哭。這才是他們最真實的自己。
小小年紀就教他鄉大人一樣謙虛,這個爸爸也太強人多難了。應該調整教育方式。
看孩子的眼神,多委屈啊!爸爸難道不心疼嗎?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